>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五月,阳光透过宫殿的琉璃瓦,洒在金碧辉煌的大殿上。朱元璋身着华丽的龙袍,端坐在龙椅之上,郑重宣读旨意,设立泰宁、朵颜、福余三卫指挥使司,用以安置归顺的蒙古部落。消息传回草原,各部牧民们既兴奋又紧张。年轻的牧民们欢呼雀跃,憧憬着和平稳定的生活;年长的牧民们则眉头微蹙,对未来在明朝统治下的生活充满未知的担忧。三卫中泰宁卫实力最强,指挥使正是前辽王阿札失里。明朝将朵颜三卫视作与蒙古势力之间的缓冲带,允许他们“一从本俗”,在草原上继续顺水草而居、以骑射为业。此后,朵颜三卫的牧民们依旧过着放牧、狩猎、训练骑射的生活,他们的身影活跃在草原与明朝边境之间,成为大明北疆一道独特的防线。外敌入侵时,朵颜三卫骑兵会迅速在草原上燃起烽火示警,然后凭借精湛的骑射技艺和对草原地形的熟悉迅速集结御敌,他们作战时勇猛无畏,擅长在马背上使用弯刀和弓箭,如旋风般在敌阵中穿梭;和平时期,他们与明朝边民进行贸易往来,草原上的骏马、皮毛,与中原的茶叶、丝绸、铁器相互交换,文化也在交流中不断融合。
时光流转至1395年,这一年,远在西南的沐英正全力治理云南。沐英自幼被朱元璋收养,视朱元璋如父,对马皇后也极为敬重。马皇后去世时,他悲痛万分,因悲伤过度而咳血,足见他与朱元璋一家深厚的感情。在治理云南期间,沐英不仅兴修水利,鼓励屯田,大力推广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使得云南的粮食产量大幅提升,社会渐趋稳定;还积极发展文化教育,兴办学校,广纳贤才,为云南培养了大批人才,为当地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文化力量。
更为重要的是,沐英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军事防御体系。他根据云南复杂的地形和民族分布,训练了一支极具特色的本地军队。这支军队融合了中原军事战术和当地少数民族的战斗技巧,擅长山地作战和丛林游击。在一次周边土司叛乱中,沐英指挥这支军队,利用地形优势设下埋伏。士兵们身着轻便的皮甲,手持锋利的长刀,待土司军队进入包围圈后,突然发动攻击。他们行动敏捷,战术灵活,如鬼魅般穿梭在丛林之间,迅速将叛乱平定,保障了云南地方的安宁,也让沐英在云南的威望愈发高涨。
在朝堂之上,朱元璋推行新税收政策。他的初衷是为了充盈国库,更好地投入国家建设,为百姓创造稳定繁荣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期望借此打击一些地方豪绅隐匿田产、逃避赋税的不法行为。但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却因各地情况复杂,在大宁地区引发了物资筹集的难题。百姓们在战争的阴影下,生活本就艰难,新税的压力让他们更加困苦,而朱权既要安抚百姓,又要保证军队物资供应,陷入两难境地。
这一年,监察御史郑辰奉命到大宁巡查。郑辰为人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在朝中以直言敢谏着称。他抵达大宁后,不仅详细考察了军队的训练情况和防御部署,还深入民间,了解百姓因战争和政策面临的生活困境。
一次,郑辰在城中走访时,偶然听闻一起离奇的案件。一位名叫李二的普通百姓,被指控偷取军粮,然而李二坚称自己是被冤枉的。郑辰觉得此事疑点重重,便展开深入调查。他走访证人,查看案发现场,经过一番抽丝剥茧的侦查,终于发现是军中的一个小吏为了掩盖自己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