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相伴的时光。”
沈书瑶脸颊绯红,靠向朱权,轻声说道:“王爷,有您在,妾身便安心,只盼一切顺遂。”
一日午后,朱权处理完手头政务,来到医馆看望沈书瑶。见四下无人,朱权开口道:“书瑶,如今大宁虽渐入正轨,但商业发展仍有诸多难题,你对这方面颇有见解,可有什么想法?”
沈书瑶思索片刻,说道:“王爷,依我看,可鼓励商户拓宽经营品类,就像我做药材生意,多寻些稀有的、别处难寻的药材,吸引更多顾客。再者,集市贸易节成效显着,不妨定期举办。”
朱权微微点头,眼中满是赞许:“你所言极是。只是推行这些举措,难免会有阻力。就说规范物价一事,部分商户贪图厚利,恐怕不愿配合。”
沈书瑶目光坚定:“王爷,咱们可先选出诚信经营的商户作为表率,给予奖励,再让他们帮忙劝说其他商户。同时,张贴告示,让百姓知晓合理物价,发动百姓监督。”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深入探讨着大宁未来的发展规划,不知不觉间,彼此的心靠得更近。
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几天后,朝廷传来对藩地事务汇报的回复,对大宁的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对“编民百户为里”政策的推行进度表示关注。朱权不敢懈怠,立刻组织人手,加快政策推行步伐。他亲自前往几个抵触情绪较强的村落,耐心为百姓讲解政策的好处,倾听他们的诉求,不过仅仅是倾听,并不做任何超越权限的承诺。在与百姓交流过程中,朱权深切体会到民间的智慧与淳朴,也更加坚定了他为大宁百姓谋福祉的决心。
沈书瑶在医馆内,也感受到了气氛的压抑。随着患者的增多,她忙碌于为患者诊治,尽力满足大家的需求。她偶尔也会和前来医馆的百姓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同时向他们普及一些日常的养生知识。有一次,一位年轻母亲带着生病的孩子前来,因家境贫寒,支付不起药费而焦急落泪。沈书瑶不仅免费为孩子治疗,还送了些滋补的药材,叮嘱母亲照顾好孩子,这一举动让百姓们对她更加敬重。
就在大宁在新规推行下逐渐步入正轨时,沈书瑶察觉到城内商业发展陷入了瓶颈。传统的贸易模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店铺生意冷清,百姓收入受到影响。沈书瑶凭借自己的见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向朱权提出举办集市贸易节的创新建议,旨在吸引周边地区的商人,促进商品流通。朱权十分认可,将筹备工作托付给她。
在筹备贸易节的过程中,税收协调成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沈书瑶深知,税收标准若定得过高,会让远道而来的商人望而却步,影响贸易节的规模和效果,进而错失大宁经济复苏的良机;可若定得过低,又无法满足大宁日常的财政支出,影响后续的民生建设。她反复研读朝廷的税收政策,在房间里踱步沉思,脑海中不断权衡各方利弊,手心也因焦虑微微沁出了汗。最终,她决定在不违背朝廷政策的前提下,对不同规模和品类的商户制定差异化的税收标准,同时设立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为了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她还亲自走访了城中一些有经验的商户,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场地规划时,她亲自丈量土地,顶着春日的骄阳,穿梭在预定场地,仔细考量摊位布局与交通流线。她发现一处地势低洼,容易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