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接着问:“那他们跟其他邻居,或者外面的人,有没有过矛盾啊?”
大婶立马摆手:“那哪能呢!
李伟是单位的队长,他媳妇海云做着大买卖,俩人能耐大,脾气还挺好,跟左邻右舍处得都老好了,谁家有事喊一声,他俩能帮都帮,咋可能结仇呢!”
民警听了,心里也犯嘀咕,但还是客气地递过去名片:“行,谢谢您啊大婶。
要是您之后想起啥跟案子有关的事儿,就给我打这个电话。”
刚要走,大婶突然一拍大腿:“哎,警官,我这儿不知道算不算线索——前两天有俩人来敲海云家的门,敲了老半天没开,后来还敲了我家门打听事儿。”
民警立马停下脚步,眼睛一亮:“哦?啥时候的事儿?您认识那俩人不?”
“就案后没几天,具体哪天记不清了。
我不认识他俩,瞅着眼生得很,也不像海云家的亲戚朋友——你想啊,他家刚出这么大的事,这俩人连这都不知道,还一个劲儿问海云在不在家,我才觉得有点怪。”
大婶回忆着,补充了一句,“对了,他俩是来找海云的,不是找李伟。”
民警赶紧追问:“那俩人长啥样?多大岁数?穿啥衣服?您再想想,有啥特别的地方没?”
大婶边想边说:“一个看着得有四十多了,脸有点方,说话挺冲;另一个年轻点,二十来岁,跟在那岁数大的后面,不咋说话。
穿的都是黑夹克,看着挺普通的。”
民警把这些细节都记在本子上,心里有了点方向。
那时候的警察跟现在可不一样——现在破案子靠天网、靠摄像头,对着屏幕就能扒行踪;那时候没这些设备,全靠民警脑子琢磨,对着零碎的线索一点点拼,分析谁有动机、谁有嫌疑,实打实靠经验和心思抠案子。
这会儿摸着“俩陌生男人找海云”
这条线,总算不是一点头绪都没有了。
那时候的警察,办案较真,专门找了块小黑板,先把核心线索标成a,再顺着a衍生出b、c、d、e、f、g,每一条线索都一点一点往下查——这条道走不通就换b,b走不通再换c,绝不糊弄。
查到这儿,警察也开始大胆推理,琢磨着:“这俩来找海云的人,会不会跟海云有关系?要么是有仇,要么就是海云雇他俩把李伟给整没了?不然这俩人平白无故找海云干啥?”
接着又想,“会不会是当初答应给的钱没给够,或者分赃不均,才闹出来的事儿?”
那时候的警察,就是能把这些弯弯绕都捋得明明白白,一点不遗漏。
琢磨清楚方向,警察立马行动,哐哐地就成立了专案组。
知道海云在广州有公司,专案组直接就奔广州去了。
可他们不知道,孙华山和大勇俩人也在公司门口等着呢,想堵着海云。
没过一会儿,那俩人就进了公司大厅,刚一进门就傻眼了——警察的人比他们先到,而且一瞅他俩的模样、听他俩说话的口音,就跟之前掌握的线索对上了。
孙华山一开口就是东北腔:“我问一下子,海云的公司在几楼啊?”
这话刚说完,旁边五六个警察“啪”
一下就围上来了,上去就把他俩胳膊反背过去,手铐“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