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第 109 章(4 / 6)

    数月后,西岭迎来了第一届“心耕节”。

    这一天,全国各地的人纷纷赶来,带着自家培育的作物、自制的农具、亲手写的耕修心得。没有舞台,没有颁奖,只有连绵起伏的山野间,千百顶帐篷如星辰散落。

    孩子们在田埂上奔跑,追逐着会发光的萤火虫??后来人们发现,那些并非真正的萤火虫,而是由信壤激发的微生物群落,学名“地忆体”,只会出现在长期受到善意照料的土地上。

    老人们围坐在篝火旁,讲述从前如何靠看云识天气、听蛙鸣知丰歉。年轻人则自发组织起“盲种挑战”:蒙上眼睛,仅凭手感判断土壤湿度、酸碱度,并决定播种深度。令人惊讶的是,成功率竟高达八成以上。

    上出没有发言。

    她只是静静地坐在山坡上,看着这一切。谢苗走过来,递给她一碗热粥。

    “你在想什么?”他问。

    “我在想,如果一百年前的那个春天,第一个弯腰播种的人也能看到今天……他会笑吗?”她轻声说。

    谢苗坐下,望着远处一对父子正合力扶正一株小树。“也许吧。但他更可能只是继续低头干活,因为他知道,真正的改变,从来都不是轰轰烈烈的。”

    风吹过麦浪,沙沙作响。

    那一夜,西岭全村点亮了灯笼,沿着山脊排成一条蜿蜒的光带,形状恰好是一枚稻穗的轮廓。无人机航拍画面传上网后,立刻引发连锁反应:成都、长沙、哈尔滨、乌鲁木齐……一座座城市相继响应,市民自发在郊区空地摆出各种农作物的图案,用灯光向大地致敬。

    而在太空轨道上运行的中国空间站“羲和号”内,宇航员林远舟正透过舷窗凝视地球。

    他忽然按下录音键,声音温和而坚定:“这里是航天员林远舟,编号HT-09。在过去六个月里,我每天都会从家乡带来的信壤晶石前说一句话。今天,我想换一种方式。”

    他打开培养舱,小心翼翼地将一颗水稻种子放入特制土壤中。

    “我知道你听得见。”他说,“所以我不再问你能不能活下来。我只想告诉你:我相信你。”

    屏幕外,亿万观众屏息watching。

    七十二小时后,那颗种子破土而出。更惊人的是,它的第一片叶子上,清晰地浮现出了类似络桑叶脉的纹路。

    与此同时,地球上几乎所有正在生长的作物,叶片表面都开始显现出微妙的

最新小说: 官梯:我登权力之巅,掌生杀大权 绝世兵王 美食:便衣摆摊,逃犯催我快上班 ICU抢救时,他的喜帖发到我病床 最后一位死神 道士下山1913 从明星野外生存秀开始 错嫁绝嗣大佬,娇女她一夜多胎了 神门 斗朱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