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的昼夜温差,对地球作物是灾难,但对硅晶体——会不会是‘钥匙’?”
李素的眼睛骤然亮起。她猛地抓起《齐民要术》残卷,手指在“秋耕欲深”四个字上反复摩挲:“秋耕欲深……古人为什么强调‘深’?因为秋天土壤墒情好?还是因为……低温让土壤更‘脆’,深耕能打破犁底层?”她看向硅壤样本,银色的晶体在阳光下折射出冷光,“硅晶体硬度虽高,但脆性大,温度剧烈变化时容易碎裂——如果我们在夜间低温时深耕,利用硅晶体的冷脆性把它打碎;日间高温时播种,利用土壤膨胀形成的孔隙让根系扎根……”
“深翻冻土!”王承业突然一拍大腿,粗布手套上的硅壤粉末簌簌掉落,“老祖宗的‘秋耕’,是借低温改良土壤结构!咱们把‘秋耕’改成‘夜耕’,借外星的‘极端天时’,破这硅壤的‘地利’!”
二号穹顶的第一夜,比桑基沙漠的寒夜更刺骨。
夜间-145℃的低温让空气都仿佛凝固,农业团队的保温服外层结着白霜,呼出的气体瞬间变成白雾,在面罩前凝成冰晶。穹顶中心,三台“地脉”牌深耕机正发出沉闷的轰鸣——这是金敏智团队紧急改装的设备,原本用于反重力城市地基施工,现在换上了青铜合金犁头(取自道器之墟的青铜构件,含碳硅复合基因激活剂),犁深设定为2米,犁宽1.5米,呈“品”字形排列,在银色的硅壤上犁出三道深沟。
“犁头温度-138℃,合金硬度下降8%!”金敏智的外骨骼接触层泛着红光,便携式量子计算机显示,青铜犁头的晶体结构在低温下开始不稳定,犁尖已出现细微裂纹,“再耕200米就得换犁头!硅壤太硬了,像在犁钢板!”
王磊的螯状爪扣住最左侧深耕机的牵引绳。改造者代表的银色触须与深耕机的量子接口连接,将自己的生物电信号导入动力系统——他的改造躯体可耐受-180℃低温,触须能实时监测土壤阻力变化。“右侧3米处有硅晶结核!”王磊突然大喊,螯爪猛地向左拉拽牵引绳,深耕机的犁头擦着一块篮球大小的银色晶体划过,晶体被犁沟边缘的冻土撞碎,碎片如玻璃碴般飞溅,“这玩意儿比预想的多,平均每5米就有一块!”
陈墨裹着三层保温毯,蹲在临时搭建的监测站里。考古学家的防风镜蒙上一层白霜,她正用红外测温仪记录犁沟的温度变化:“犁沟底部-120℃,比表层高25℃,是深耕时机械摩擦生热!”她调出《齐民要术》“耕田篇”的另一处记载:“耕荒毕,以铁齿杷再遍杷之,令地熟软”,突然拍了下桌子,“光深耕不够!得‘耙碎’!低温下硅晶体脆,用铁齿杷把翻起来的土块打碎,不然日间升温膨胀,土块又会黏成硬块!”
“可我们没带铁齿杷!”王承业急得直搓手,一号穹顶的农具都在忙着秋收,根本调不过来。
“用改造者的触须!”诸葛青阳突然指向环形队列的改造者们——王磊带来了20名改造者志愿者,此刻正站在深耕机后方,银色触须在低温下泛着金属光泽。“你们的触须能硬化成‘齿’,对吗?”
王磊的眼睛亮了。改造者代表的螯状爪一挥,20名改造者同时伸出触须,触须尖端在生物电信号控制下硬化,形成10厘米长的“银齿”,如同一排排微型耙子。“听我口令!”王磊的声音透过通讯器传遍穹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