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店的长子长孙,国民的儿子海泽,跟苏西村的王国瑞,一直都聊的很好。虽然俩人是异地恋,但人手一部手机,平时又是打电话,又是聊qq的,半年多下来,两人的感情,增进了不少。
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海泽还忙里偷闲的,回来过两次,一次是七夕节,他从青海坐飞机,先是飞到天津,而后又从天津坐大巴车,回到海兴,跟王国瑞过了七夕节。还有一次,是王国瑞的生日,就在前不久,农历的十一月底,海泽又从甘肃,坐火车回沧州,再转乘大巴车,来给王国瑞过生日。
生日过完后,海泽没有着急,回甘肃的工地。而是告诉爸妈,自己和王国瑞商量好了,年底就结婚,海泽催促着爸妈,咱赶紧给她家下聘礼吧。
国民夫妇乐坏了,迅速联系了媒人,媒人又来回传话,王家和刘家,吃了订婚宴,商量两个孩子的婚事。只是吃订婚宴的时候,国民通知了国长夫妇,让他们也来一起吃订婚宴,但国长夫妇,说有事来不了。
两个孩子都愿意结婚,双方的爸妈,自然不会拖后腿,吃完了订婚宴,下完了聘礼,双方又看了黄道吉日,基本上把孩子结婚的事,都定了下来。腊月初,有个好日子,两家都觉得不错,因此定下了良辰吉日。
很快,到了腊月初,刘氏家族,开始准备着海泽娶媳妇的事。会堂分别生了国民、国喜、国安、国岗、国增、国长、国旺、国邦等八个孙子。这八个孙子,又生了海泽、海旭、海伦等八个重孙子。
八个重孙子里面,年龄最大的当属海泽,因此海泽是海字辈里,第一个结婚的。农村结婚的礼仪,规矩有很多。例如海泽结婚,要在本族里,找两个十来岁的小男孩,充当伴童,等到结婚的当天,两个伴童,要人手一把手电筒,走在新人的前面,寓意为这对新人,照亮婚后的幸福之路。
这项仪式在村里,叫做打灯笼。
以前,没有发明手电筒的时候,就是找本族的两个小男孩,举着红灯笼,红灯笼里,又点着红蜡烛,他们走在新人的前面,为他们开启幸福之路。这个规矩,从老一辈人,一代一代的传了下来。
只是传到了现在,红灯笼就改为了手电筒,但要在手电筒的镜面上,裹上一块红布,这样发出来的光,也是红光,这项仪式,也依旧叫做打灯笼。
国增和秀峦,以及国岗两口子,正在国民家,商量着海泽结婚的种种事宜。找打灯笼的小男孩,自然是从本族里找,而且是紧着,血缘关系近的人找。国民问道,让谁打灯笼呢?大家不约而同的,脱口而出:“刘路啊,让刘路打灯笼。”
“对,刘路算一个。”国民道:“另一个呢,找谁?”
“海宽啊。”国增道:“他们两个,年龄都差不多,这一对小子,简直太合适了。”
“行,打灯笼的,就让刘路和海宽了。”国民道。
众人七嘴八舌,把事情基本都定下来了,待到国增等人都走后,国民去了趟国长家,进了门,只见刘彤趴在炕上看电视,国长一个人,正坐在桌前吃饭。
“才吃饭啊?”国民道。
“嗯,我刚下班回来。”国长道:“民哥,你吃了吗?”
“都几点了,我早就吃完了。”国民说着,坐在了炕上:“刘路呢?他妈妈呢?”
“他们,他们,他们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