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钱都会流入市场。
按照历史的展,港英政府为了达成不可告人目的,会改变香江的经济结构,这些钱最终大部分会被流入股市和地产之中,造成大量泡沫。
使得香江地产和股市迎来长达两年的大泡沫牛市,最终轰然爆炸。
广场协议后,为了应对日元带来的升值挑战,东瀛和香江一样过度依赖的经济结构,同样经历了重大的结构调整。
以减少对外贸的依赖。
东瀛的制造业会开始进入全球,承接最多的就是东南亚各国、宝岛、大陆。
间接促使这些地区经济繁荣。
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经济,会持续到到98年金融风暴爆后,才会结束。
这场风暴之后,东南亚制造业遭受重创,促使大陆快成为全球制造业王国!
张启明觉得自己在米国无依无靠,必须要为自己增加一些对政治有影响筹码才行,以保证在这边的市场对自己畅通无阻。
米国总统的选举,就是一场全球大戏。
每个米国人都是一张选票。
后世没少看,米国总统候选人,为了获得选票,不惜下场,到某家公司打工。
“川普同志”
就没少到麦当劳、肯德基去当服务员。
不管是不是人家在作秀,但这足以体现出制造业在米国政客中的重要性。
想到这里,张启明按响了办公室内部电话。
“凯特琳,我需要一份米国家用电器和消费电子零售公司的调查报告,你安排人收集一下,交给我!”
“好的,b0ss,今天下午我就会将报告交到你手上!”
“嗯,辛苦了!”
张启明说完,直接挂了电话,陷入沉思中。
别看米国嘴里喊着全球自由经济,实际上米国市场有时候也很排外。
连卡佛走的是高端大卖场路线。
张启明打算在米国再成立一家连锁电器零售商店,并以此为基础,向全球扩张,建立消费渠道。
同时还能在米国大量招收工人,增加自己的影响力。
张启明比未来的米国总统们,还要清楚,谁他们能当选总统。
手握大量选票,就是他的筹码。
不过,来连锁商场,需要不少资金。
这家公司本来就是拿来筹码用,所以并没有期待他能挣多少钱,也就没有吃独食的打算。
拉拢一批盟友,将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想到这里,张启明心中有了定计。
广场协议已经签署,大局已定。
剩下的时间就是等着收网就行。
………
闲来无事的张启明,大部分时间都呆在硅谷投资公司中,写商业计划书。
偶尔会去方舟科技公司指导开项目。
有时间还会去导师利斯科夫那里拜访。
不过,最近他不敢去了!
原因是他挖走了好几位导师利斯科夫的得意弟子,被导师赶了出来。
张启明不仅没有半点不好意,还厚着脸皮,打着自己导师的名义,从麻省理工挖了不少通信和芯片架构等领域的博士和研究生。
砸下2000万美元,在方舟科技成立了两个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