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加强陈氏企业的联络。
陈光良最终的想法,是让平安投资控制着香港绝大部分的优质上市公司5%左右的股权,反正他无需抽取资金,地产信托的租金、股息、以及平安银行的少量利润,都可以去完成这个目标,甚至还会去海外投资,逐步形成一个庞大的‘投资集团’。
至于商业银行部分,陈光良明白‘家族银行’的短板,他辛辛苦苦那么多年,目前也只是华资第一大银行;能给汇丰银行造成一些威胁,但也仅仅是如此。
而且出了香港,平安银行更是难以有太大的发展。
基于此,平安投资的前景,是个关键。
稍后,陈光良组织了平安银行的管理层会议。
现在他早已经卸任平安银行的总经理,因为是从集团——平安金融集团来管理三大子公司——平安银行(商业银行)、平安投资(投资银行)、平安保险。
至于平安证券,则隶属投资银行业务。
“大家发现没有,自从去年(1962)开始,香港的资金纷纷涌入地产。”
见老板提及这个话题,大家纷纷陷入思考,知道老板不会突兀的提起。
稍后,作为银行高级顾问的杜维藩,说道:“不仅仅如此,很多银行亲自上阵,直接投资地产,将储户的钱,视为自己的钱。这种现象非常的普遍!”
众人纷纷点头。
自从平安银行和平安投资分家后,平安银行已经更加的规范,不会直接参与投资地产、航运。
当然,贷款方面还是有些偏高,但这是基于其拥有强大的靠山。
叶熙明也说道:“大家并没有吸取廖创兴银行的教训,毕竟事情不到自己的头上,根本不知道痛。好在我们平安银行非常规范,只是目前的存贷比在60%,略微高一些。”
事实上,陈光良的个人资金,存了很多在海外的银行,既是践行——鸡蛋不放一个篮子里,也是不想给平安银行太大的贷款压力。
稍后,陈光良说道:“平安银行要在1965年来临时,降低一下存贷比,控制在50%以下比较合理;这之间最重要的是,地产贷款要减少”
“好”
众人明白,老板这是预见灾难,做出的一个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