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就像小孩的脸,瞬时变换,令人难以捉摸。到了九十年代初,沿海地区的轻工业突飞猛进,产品更新换代快得很。不仅产品样式好看,质量可靠,价格还便宜。塑料厂设备老旧,产品落后,价钱还贵,一下子就被市场淘汰了。塑料厂自此成品积压,资金断链,厂子陷入了绝境,到最后,工厂开不出支,最后不得不关停了。
为了救活这个即将倒闭的厂子,塑料厂的领导们想破了头,到处找活路。他们学着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做法,搞起了车间承包制。定出规章,承包车间的人每年交一笔管理费,就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包车间的人又比猫画虎,把任务分下去,搞班组承包,班组每年交个厂房机器使用费就行。这看着挺灵活的经营方式,实际操作起来却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惹出了一堆麻烦。
在层层分包的过程中,少数人靠着自己的门路和资源,一下子挣了好多钱,过上了好日子。他们开上了汽车、住进了新楼房,手里拿着大哥大,日子过得美滋滋。可大多数职工却倒了大霉,他们丢了饭碗,成为了失业大军中的一员。他们到处找临时活儿干,却处处碰壁。生活的艰难让他们绝望极了,前面的路一片漆黑,看不到一点光亮。
一个中年男人拿着一摞欠条,带着哭腔:“我们干了一辈子,说没工作就没工作了?孩子上学要钱,老人看病要钱,我们怎么办?”
不满的情绪越积越深,失业职工们为了讨回属于自己的公道,为了让日子重见阳光,纷纷走上了上访的路。那会儿上访的事儿一个接一个,越闹越凶。塑料厂职工成群结队聚集到市政府门口,情绪激动,眼里冒火。他们拉条幅、举牌子,高声呼喊着“我们要工作”“还我工资”,声音大得把一条街都震动了。他们为了引起领导的重视,拉成人墙,堵了马路,造成交通瘫痪,整个街道都陷入了一场混乱。那场面,看得人心里直发颤。
塑料厂和卷烟厂,跟市委市政府,都在光明大街上。卷烟厂在市府南边,塑料厂在北边,相距不到五百米。每次职工一上街,市领导在办公室窗前,就能清清楚楚地看见黑压压的人群,听见震耳欲聋的口号声。
一位副市长气得直拍桌子:“这简直是打我们的脸!”
影响可不止这些,市政府是城市的脸面,每天要接待上级领导、外地代表团、外商考察团。可是现在,客人还没进大楼,先听到的是愤怒的喊声,看到的是乱糟糟的场面。这个样子,能不影响经济发展吗?
外面堵门上访,市委大楼里正在开会。市委常委会上,市委张海峰书记语气沉重:“不能再拖了。塑料厂的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和平市长,你亲自过问一下吧,各部门都要全力配合,这涉及到我们太平市安定团结的大局,涉及到能否招商引资的大事。”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