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皮顶上时,哑巴张正往炉膛里铲最后一把钢渣。
火光映着苏晚晴手里的合同——金额栏的“200万”被红笔划掉,新填的“1200万”墨迹未干。她推了推眼镜:“总工为什么改标?”
“不是改标。”雷宜雨从痰盂底抽出张1958年的《武钢基建图》,红圈标着苏联专家标注的钒钛矿脉,“是还债。”
防汛墙新砌的砖缝里,半页被钢渣染黑的招标书在雨中渐渐模糊。
纸背透出一行小字:“1989年,苏联撤走前销毁了全部冶炼手册”。
武汉关的钟声敲过六下,雷宜雨指尖的钢渣样本在夕阳下泛着诡异的蓝光。汉阳轧钢厂合同上的墨水还没干透,痰盂里浸泡的复写纸已显出一行数字——1991年12月15日,长江轮渡停运倒计时第三天。
“雷哥,周瘸子的磁选机还在码头卸货!“大建踹开仓库铁门,麻袋里刚提炼的钒钛合金“哗啦“洒了一地,“那孙子跟武钢保卫科说咱们的冶炼炉污染长江!“
彩凤的算盘珠突然崩断,滚到墙角《长江日报》的边栏——《轮渡公司亏损严重拟停运》的公告旁,赫然贴着周氏物流的招标广告。她蘸着钢渣灰在纸上划拉:“废料专营权刚到手,轮渡就要停,咱们的钢渣怎么运去上海?“
雷宜雨没说话,钢钳夹起一块合金扔进痰盂。“滋啦“一声,复写纸上的数字被蚀出个窟窿,露出底下轮渡航线图的残影。苏晚晴的钢笔尖突然戳破纸面:“武大档案室有份1953年的水文报告,长江二桥施工前……“她翻开《苏联援建项目清单》,泛黄的图纸上,原定轮渡码头的位置被红笔圈成了“军工储备仓“。
中华路码头第三号仓库,哑巴张的焊枪在黑暗里划出刺目的弧光。二十艘报废轮渡的吃水线被重新焊接,钢板接缝处全垫着防汛沙袋——扯开麻布表层,里头填的根本不是河沙,而是掺了钒钛粉的钢渣磨料。
“雷老板,这改装过不了港监年检!“老轮机长的手电筒照向船舷,锈蚀的“长江304“号铭牌下,新焊的钢板厚得反常,“吃水超载三倍,开出去就得沉!“
雷宜雨摸出痰盂底的铜钥匙,插入轮机舱控制板。“咔嗒“一声,船底突然传来齿轮咬合的闷响——十二块压舱钢板缓缓分离,露出蜂窝状的夹层,每个六边形格子里都嵌着块标准尺寸的钢锭。
“不是货船。“他踢了脚甲板上的消防栓,水流冲开伪装的锈迹,露出荧光编号:沪交所x-128,“是移动金库。“
老轮机长的烟斗“啪“地掉在地上。火光映出舱壁上的《防汛应急条例》,第二章第七条用钢针刻着小字:“特殊时期征用民船须保证浮力储备“——而他们脚下这些“超载“的钢渣,恰恰是最完美的压舱石。
武胜路邮电局门口,陈眼镜的放大镜聚焦在一本被雨水泡胀的电话黄页。1989年版的“轮渡公司“条目旁,有人用钢笔画了艘歪扭的货轮,烟囱喷出的烟雾里藏着组摩斯密码:·········(SoS)。
“雷哥,查到了!“大建扯开雨衣,怀里抱着的《长江航道维护记录》哗啦翻到1990年8月页——周瘸子用红笔圈出的“中华路码头清淤工程“预算栏,金额数字被改大了十倍,“这孙子早盯上轮渡的深水泊位!“
雷宜雨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