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
“港币对人民币0.72是昨天的价!“嘶哑的男声几乎要掀翻天花板,“今天广深线查得严,至少要0.78!“
雷宜雨推开虚掩的门缝。二十平米的小屋里挤着三十多人,汗臭混着烟味凝成肉眼可见的蓝色雾霭。黑板前站着个穿涤纶衬衫的中年人,正用粉笔写下一串汇率,他转身时左耳的铜钉在日光灯下泛着暗红的光。
“武大经济系的模型显示......“中年人突然僵住,目光钉在门口的苏晚晴脸上。他的粉笔掉在地上,碎成三截。
人群瞬间安静。三十多双眼睛在雷宜雨三人与讲师之间来回扫视,空气里飘着某种危险的静电。老吴的手已经摸向后腰——那里别着把防汛抢险用的多功能刀。
“模型显示什么?“雷宜雨跨前一步,皮鞋碾过地上的粉笔灰,“继续说啊,周科长。“
这个称呼像按下了某个开关。穿涤纶衬衫的男人猛地掀翻讲台,黑板后露出条狭窄的消防通道。人群炸开锅似的涌向出口时,苏晚晴突然冲上讲台,从粉笔槽里捡起半张粮票。
“东北粮票。“她的指尖微微发抖,“1983年版,和我外婆留下的......“
老吴已经拽开消防通道的门。铁梯垂直通向建筑背面,月光下能看到几个骑自行车的人影正仓皇逃窜。其中一辆车的后座上绑着个木箱,颠簸时不断有粉笔头从缝隙里漏出来。
雷宜雨蹲下身,拾起讲师掉落的笔记本。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着汇率数据,边缘却画满了自行车链条的简笔画。在最后一页,有人用红笔圈出今天的日期,旁边写着:327项目第二阶段启动。
回到证券大厦时已近午夜。苏晚晴把粮票放在紫外灯下,隐藏的钢印渐渐显现——“中国人民银行长江流动办事处专用章“。老吴正用钳子拆解那截链条,每个链节里都藏着片微缩胶片,放大后是不同年份的外汇券样本。
“他们用自行车运外汇券。“老吴的螺丝刀挑出一片1988年的胶片,“链条内槽的刻痕代表金额,骑到指定地点就卸下对应链节交易。“
雷宜雨站在窗前。长江上的货轮灯火像散落的金币,其中一艘没有亮灯的驳船正悄悄靠向718轮的锚地。他突然想起李明远传真里提到的细节:1958年,长江流动办事处用自行车队向边境运送过黄金。
电话铃声刺破夜空。接线的女声带着明显的东北口音:“雷总,您订的《自行车维修手册》到货了,明天上午十点老地方取。“没等他回应,电话就挂断了,听筒里残留着邓丽君歌声的余韵。
苏晚晴猛地站起来,碰翻了茶杯。茶水在粮票上晕开,浮现出一行蓝色字迹:明早十点,青山码头3号库,带铜钉来换真账本。
“是陷阱。“老吴把对讲机调至防汛专用频道,“江城速运至少有两百人在那一带活动。“
雷宜雨摩挲着工作证上的钢印。月光透过百叶窗,在他脸上投下细密的阴影,像无数自行车链条交织成的网。
“准备真账本。“他突然说,“把武钢三号炉的试验记录复印一份。“
苏晚晴的铜钉在黑暗中闪了闪,像颗倔强的星星。
次日清晨的江雾浓得像融化的铝锭。雷宜雨独自走向3号仓库时,靴底碾碎的煤渣发出细碎的声响。库房铁门虚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