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她走上前,目光与雷宜雨交汇,眼底带着欣赏,“‘长江支付博物馆’?听起来,不仅是为了情怀。”
“情怀要有,生意更要做。”雷宜雨坦然道,“博物馆是免费的,但门口需要‘长江付’扫码预约。馆内所有互动项目——那些真实的下岗工人口述录音、当年饭票、老照片的电子存档查阅……都得绑定‘长江付’账户。参观完,你饿了?隔壁小食街摊位都挂上了‘长江付’。想留个念?门口的智能文创售卖机,‘滴’一声就好。”他顿了顿,看向远方正在如火如荼建设的“长江新城”轮廓,“把人流引过来,把习惯锁下来,把支付场景彻底扎根在生活里。这块钢铁墓碑,就是通向新城流量的闸门。”
一个半月后,汉阳钢厂“涅盘广场”揭幕仪式。
昔日喧嚣的炼钢车间旧址,被规划成一个极具现代工业风的遗址公园广场。广场的正中央,一个高达八米、泛着冷峻金属光泽的巨大二维码雕塑拔地而起。它由高炉拆解下来的废钢,经历高温熔化、精心铸造、打磨抛光而成,表面镌刻着无数细密的、象征着钢铁年轮和数字化纹路的抽象线条。阳光照射下,雕塑本身和地铺的深灰色光面金属板相互映射,构成一个巨大无匹、随时可被激活的二维码符号。雕塑基座是一整块厚重的、磨砂质感的黑色钢铁平台,上面用激光蚀刻着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数字之门。
雕塑旁,矗立着一座由旧翻新厂房改造而成、棱角分明的灰色建筑,巨大的落地玻璃幕墙与锈蚀的钢铁框架形成鲜明对比。正门上悬挂着同样由钢铁铸造的招牌:“长江支付博物馆-致敬工业时代”。
揭幕仪式现场人头攒动。除了闻讯而来的市民和游客,更多是那些脸上刻着风霜、眼神复杂的“老钢城”。下岗劳模李卫国站在巨大的二维码前,激动得手指颤抖。工作人员递给他一个最新款的“长江通”手机(军工外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在工作人员指引下,他点开“长江付”App,对着那冰冷的巨大雕塑扫码。
“滴”的一声轻响。
手机屏幕上瞬间跳出一个简短的视频介绍,伴随着一段清晰、醇厚的男声旁白:“李卫国,原汉阳钢厂第一炼钢车间炉长,高级技工。199x年参加‘技术尖兵大比武’,创下连续安全生产x天纪录……后自主创业成立‘卫国精密金属加工厂’,培养技术骨干xx人……”声音结束,手机屏幕上弹出了一个小选项:“收听李卫国口述亲身经历(原声录音)是?否?”
李卫国颤抖地点了“是”。
老式收音机效果的音乐前奏响起,紧接着是他自己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声音,带着岁月的颗粒感和朴实的江城口音,在博物馆提供的免费耳麦里流淌出来:
“那会儿啊,炼钢就是炼命!炉温一千好几呢,咱都不敢站太近……可心里头热乎!为啥?看着通红的铁水淌出来,变成一根根钢梁,送到工地上,那大楼就一层层盖起来了……俺就觉着,值!后来厂子……厂子不行了,跟做梦似的。有回抱着个搪瓷缸子在宿舍楼下蹲着,听厂广播,愣是听出了眼泪……不过咱工人有手有脚哪能饿死?凭本事吃饭!后来摆摊搞零件加工,再后来凑钱整了个小厂子……”
清晰、朴素,甚至有些琐碎的声音,像一把无形的锤子,砸在现场许多有相似经历的人心头。他们争先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