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韧,能抵御湿热环境的腐蚀。
“动!”
随着老吴一声指令,液压装置发出沉闷的推力声,固定在框架上的巨大折叠叶片如雄鹰展翅般缓缓升起、舒展开来——风力发电单元就位,为净水站提供不依赖电网的澎湃动力。
而在所有技术改造的核心位置,一个透明、厚实足以抵挡轻武器射击的防弹玻璃舱被封装进箱体龙骨之中。舱内,一块特制的电路板正发出微弱的蓝色光晕。这就是“漂流者计划”的大脑——由雷宜雨手中军用通讯模块核心改造而成的长江7号智控中枢。徐汉卿快速地将一枚小巧的存储卡插入插槽,屏幕上数据瀑布般奔涌——那是经过苏采薇紧急调取、整理的缅甸全境历史水文、地质构造与河流网络的数据库,“芯”与“水”的搏斗,被赋予了清晰的战场地图。
然而,真正的杀手锏并非肉眼可见的庞然大物。在集装箱外墙最新铺设的、泛着独特哑光色泽的纳米镀膜光伏板之下,无数微粒级别的特殊感光元件正悄然蛰伏,它们无声无息地吸吮着散射的光线。这层看似普通的发电涂层,将成为穿透重重迷雾、直视深渊的隐形瞳眸。
满载着拆解后精密零件的特制货柜在张铁柱冷峻的注视下,被巨大的龙门吊逐一安放上“长江号”货轮的甲板。巨大的船体劈开浑浊的江水,驶向命运未知的南洋。此刻的伊洛瓦底江源头勐古镇郊,却提前上演着人类生存意志的极限诠释。被战火驱离家园、被饥饿折磨得只剩骨架的难民并未坐以待毙。在一位背脊如老树般弯曲但眼神坚毅的老猎人的带领下,他们用芭蕉叶和竹子搭建起了粗陋却实用的“组装车间”。
三百公斤重的钛合金过滤模块被捆绑在木架上,由数十名男子扛在肩上,如同朝圣般在泥泞的山路上缓缓移动。身穿破旧筒裙、赤着脚的少女们,则用最原始的象牙秤砣和简易测量木杆,屏息凝神地调整着太阳能光伏板的倾角,试图将每一缕微弱的阳光转化为生的希望。
苏采薇的优化算法在云端疯狂运转,强大的算力硬生生将预估的总组装时间压缩了四十八小时。然而现实,永远比最复杂的模型更加诡谲多变。一场意料之外的暴雨引发了泥石流,冲垮了唯一通往组装点的山路。一辆载着核心高压精密阀门的卡车被困在塌方带后,前进不得后退无门。消息传来时,徐汉卿正满手油污地在临时工棚里指导组装。
他的反应是迅疾而原始的。猛地冲出工棚,从旁边一个寨民手中夺过一把砍甘蔗用的厚重砍刀,三步并作两步冲向工棚后方那片茂密的油竹林。“哐哐”几刀,手腕粗的青竹应声而倒。他没有丝毫停顿,就地用几块耐火砖搭建起最原始的炉膛,将从卡车队带来的少量武钢废矿渣和竹炭碎末混合在一起点燃。灼热的高温下,废矿渣竟开始熔化。徐汉卿眼神专注如铁砧上的锻工,将那融化的、闪烁着奇异金属光泽的液态矿渣,小心地涂抹、浸润到旁边一截备用的、粗糙的黄铜管接口上。
高温扭曲了空气,汗水从他黝黑的额头滚落,滴在炽热的液态金属表面,发出滋滋声响。月光下,那快速冷却、重新凝结的粗糙接口,竟闪烁着一种诡异的坚韧光芒,如同江城武钢高炉旁经历过的无数次生死攻关所凝结的智慧结晶。生死时速的替代方案,在这原始的炉火旁诞生。
“……注意右舷!佤邦军的炮艇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