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屠基达确实没有什么信心。
一来是因为U-2复现没那么容易,二来他们还有歼5改的任务,人手不够。
但屠基达确实不太明白,为什么U-2强行压给他们,沈飞的实力要强得多。
不过很快他就明白了。
因为几乎是差不多的时间点,两周后,叶秘书敲门道:“屠总工,有一批货运来了,麻烦您去签收一下。”
屠基达知道华国的导弹技术有所进步,DF-1因为精度之高都高价卖给毛子了,因此打下来U-2高空侦察机很正常。
但短短两个月不到的时间连着打下来三架,这多少有点夸张。
屠基达如是想到,“要不干脆每个月打下来一架,我们把老美的U-2拼拼凑凑直接拼出原装的U-2侦察机好了。”
不过这回和他的猜测不同,军用卡车的帆布没有鼓起。
不但没有鼓起,甚至还有些干瘪,不像是残骸。
来的也不是赵建军,而是一位他之前没见过的同志。
对方的话很少:“屠工,麻烦签字确认。”
签收单上只有资料40盒的字样,再无其他说明。
屠基达只能带着疑惑的心情,揭开帆布,数了一下确实是40个盒子。
“好了,屠工,注意保密。”
等带着这40盒资料搬回档案室,他打开一看,封面上赫然写着:
“U-2高空侦察机技术资料”
他手都在抖。
翻了两页后,终于明白华国安排的底气何在。
1962年冬,寒风刺骨,国营132厂的机密会议室却弥漫着一股紧张而兴奋的气氛。
昏黄的灯光下,会议桌上堆满了厚厚的文件和图纸。屠基达站在桌前,手指轻轻抚过封面,在全部粗略翻过之后,他内心翻涌着难以言喻的情绪震惊、兴奋,还有一丝不安。
房间里除了屠基达外,还包括了从沈飞来的另外一位技术专家李明,从高校系统调来132厂支援的王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