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概念,构建一种专门的逻辑推理处理单元,与感知任务处理单元分开。”
伊利亚顿了顿,接着补充道:“而且,我们必须注意,IBM和英特尔在这一方向上已有多年探索。
早在十年前,IBM就提出过多重处理单元架构的概念,旨在通过将计算任务划分为不同的模块来提高AI的推理和感知效率。
英特尔则是在18年的时候提出了神经形态计算芯片的概念,试图模仿大脑的功能,优化感知和推理任务之间的计算交互。
我认为林教授只是把英特尔的做法用一种更通俗易懂的方式总结了出来。
林教授站在IBM和英特尔的基础上,从理论层面论证了,要想把人工智能继续往通用AGI的道路上推,我们需要也必须走这条路。”
研究员安德鲁·卡普兰说道:“没错,我在看完林教授关于人工智能的讲话后,我特意去找了资料来看,英特尔在2017年的时候推出了他们第一款神经拟态芯片Loihi。”
“神经拟态芯片?”山姆·奥特曼重复了这个词语。
安德鲁点头道:“没错,众所周知我们现在用的芯片只有0和1,它通过二极管模拟0和1的状态,构建起庞大的计算网络,它的内核是二进制。
但是我们人类大脑,不止有两个信号,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连接,一个神经元可以同时和很多个神经元连接在一起。
而Loihi则是模拟神经元的芯片。
第一代的Loihi每60平方毫米的芯片就有13万个神经元,他们在2021年推出的第二代Loihi芯片,拥有128个神经形态核心,Loihi 2每个核心的神经元是第一代的8倍的神经元。
同时,Loihi 2每个神经元可根据模型分配达到4096个状态,第一代的限制只有24个,神经元模型类似FPGA,完全可编程,具有更大灵活性。
简单来说,硅谷已经具备了右脑芯片。
英特尔的Loihi采用了神经形态计算架构,尝试模仿大脑处理感知信息的方式,提出了感知-推理共融的概念。
实际应用中,这些神经形态芯片在某些任务上能够发挥优势,但在复杂推理任务上,效果却并不显著,与传统的逻辑处理单元相比,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性能提升。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