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国从国外买技术,老外不让华国人看他们操作是一个道理。
林燃站在屏幕前,他的眼睛紧盯着墙上的巨大显示屏,上面是密密麻麻的实时数据流。
此刻,他身上没有了任何多余的动作。
整个控制中心也安静了下来,分贝降到最低,大家很清楚,林燃是整个项目的灵魂人物,每一个环节的成败,都系于他一人。
在这次无人测试前,林燃已经将所有可能的风险点在脑海中预演了无数次,但真正的确认,必须在这一刻完成。
他的声音通过内部通讯系统,传达到每一个角落。
没有激昂的语气,只有近乎冷酷的指令。
“各部门请注意,现在开始最终确认。倒计时,60分钟。”
“能源组,核反应堆输出功率,请确认。”
“教授,核反应堆输出功率稳定,已达200兆瓦,并已准备好在点火瞬间进行峰值功率输出。”
这是整个测试的核心,电磁轨道的推力,完全依赖于瞬间释放的巨大电能。
“散热组,辐射散热器温度,请确认。”
“教授,所有辐射散热器温度均在设计范围内,热管工作正常,月壤温度无异常波动。”
林燃的目光落在屏幕上,上面显示着轨道两侧的温度曲线图。
在极低温环境下,散热片的效率至关重要,哪怕是微小的温度波动,都可能影响超导线圈的性能。
这是物理层面上的精确度检查,容不得半点差错。
“轨道校准组,五公里轨道直线度、平整度,请再次确认。”
“教授,激光校准系统显示,一切正常。”
林燃点了点头。
他知道,在月球重力环境下,要保持这样的精度是极大的挑战,这依赖于他们自主研发的月壤3D打印地基和高精度自动铺设机器人,以及超导轨道铺设实行的是一人作业,一人校准的模式。
“载荷组,BY-2质量、重心、传感器状态,请确认。”
“总工,BY-2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