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我立刻开始梳理手头的工作和思路,尽快协调出时间,回学校当面向老师汇报请教,绝不耽误论文进度。”
“好的。具体需要准备的材料和一些初步的沟通要点,我稍后通过学校的官方邮箱发给您。请注意查收。”李慕雪办事十分周到,流程清晰。
“太好了,非常感谢!我一定仔细阅读,认真准备。”秦风感激道。
通话在友好、高效且完全符合正常学术程序的气氛中结束。放下电话,秦风不禁深吸一口气,靠在了椅背上。导师的督促像一剂清醒剂,让他从日常繁忙却可能陷入事务主义的政务中暂时抽离,意识到学术研究这份同样重要的责任,以及“学生”这个身份带来的反思和提升的机会。
他立刻在电子日程表上醒目地标注了“论文选题研讨”的待办事项,并设置了提前提醒。然后,他拿起手机,给导师林建明教授编辑了一条长长的短信,言辞恳切:
“林老师,刚才李慕雪助理来电,传达了您的关心和指导。学生深感惭愧,近期忙于基层事务,疏于学业汇报,论文进度滞后,劳您挂念,实在不该。您的提醒非常及时,学生定当谨记,尽快妥善安排工作,回校当面聆听您的教诲。您布置的思考题,我会认真准备。恳请您保重身体。学生秦风敬上。”
短信发出后,他感到肩上的担子似乎又多了一分——既要处理好政务,也要完成好学业——但方向却更加清晰。这两者本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将工作中的实践反思升华为学术研究,既能完成学业,或许也能为实际工作带来更深的洞察和更系统的思路。
窗外,天色依旧灰蒙,但秦风的心绪却渐渐明朗起来。一次正常的师门联络,一次常规的学业督促,却意外地成为他梳理江泉工作、寻求理论提升的一个契机。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如何从纷繁复杂的实际工作中,提炼出有价值的学术问题,带去华清,向导师求教了。这不再是一项负担,而是一次值得期待的、沉淀与充电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