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工作组的利剑,在斩落赵达康、孙耀东等市级巨蠹之后,剑锋并未停歇,顺势而下,直指问题重重的东风县。随着调查的深入,以县委书记王宏伟、县长李长峰为首,盘踞东风县多年,与赵达康派系勾结甚深、在雾江污染事件中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县级领导班子,如同被飓风席卷的朽木,接连轰然倒塌,被立案审查。东风县的权力核心,瞬间出现了巨大的真空。
这场突如其来的政治地震,在东风县官场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和混乱。人人自危之际,一场关乎权力重组、关乎东风县未来走向的博弈,在紧张的氛围中悄然展开。
王宏伟、李长峰被带走后,东风县陷入了短暂的群龙无首状态。按照惯例,应由县委副书记或常务副县长临时主持工作,等待市委的进一步任命。然而,此时的东风县,原有的权力格局已被彻底打破,各种势力蠢蠢欲动。
县委副书记张建设,是王宏伟的铁杆,此刻自身难保,惶惶不可终日。常务副县长则是李长峰的亲信,同样被工作组重点关注,早已失去威信。其余常委们,有的与旧势力瓜葛较深,急于撇清关系;有的则长期被边缘化,此刻看到机会,暗中活动;更有一些来自乡镇、局办的实力派,也开始观望风向,伺机而动。
市里关于东风县新班子人选的讨论,也异常激烈。周海洋主张打破常规,大胆启用新人,彻底刷新东风县的政治生态。但也有一些市领导顾虑稳定,建议从周边县区或市直机关平调经验丰富的干部“救火”。一时间,东风县县委书记、县长这两个关键职位的人选,成为了江泉市政坛新的焦点。
就在各方势力明争暗斗、相持不下之际,一个令人意外的名字,逐渐浮出水面,并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副县长周小龙。
周小龙,四十五岁,农学博士出身,技术干部底色,分管农业、科技多年。他在东风县官场中,属于典型的“业务型”干部,不拉帮结派,不参与权力争斗,为人低调务实,一门心思扑在推广农业新技术、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上。也正因如此,他在王宏伟、李长峰把持的县委县政府中,一直处于边缘位置,提出的很多发展绿色农业、生态旅游的建议都被束之高阁。
然而,在这次风暴中,周小龙的“边缘”身份,反而成了他的“护身符”。他与赵达康、王宏伟的腐败圈子几乎没有瓜葛,历史清白。更关键的是,在秦风前期秘密调查雾江污染事件时,周小龙凭借其专业技术背景和对东风县情况的深入了解,曾冒着风险,通过极其隐秘的渠道,向秦风提供过一些关于历史污染点位分布、部分企业违规排污线索等极具价值的信息和初步分析,为后续调查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这一点,虽然外界无人知晓,但秦风、周文乃至周海洋都心知肚明。
在市委常委会讨论东风县班子人选时,秦风力排众议,郑重推荐了周小龙:“周小龙同志专业过硬,作风正派,群众基础好,在关键时刻能坚守原则。让他来主持东风县政府工作,有利于稳定局面,更有利于引导东风县真正走上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周海洋在权衡利弊后,最终拍板:“非常时期,当用非常之人。周小龙同志熟悉县情,清白可靠,是合适的人选。我同意由周小龙同志担任东风县代理县长,主持县政府全面工作,待人大程序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