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生人,更是令其心偏向一处,
既然没有站到那个级别,
既然目光没有看见天下人的苦难,
又何必为那些身外之事,身外之人而烦忧呢?
何况古之所谓“天下”,当有天下之主来顾虑;
所谓“国”者,当有诸侯来顾虑。
先秦史册之上,君主不顾其国,其臣出奔他国,另投新主者,更是常见之事。
少有哭着喊着“我要为国家献出生命,献出一切”的。
所以在三代之时,
为了家人而违背君主的行为,还会得到一些人的称赞,认为这个是自然的“孝”,是顺应自然造化的选择。
到了战国之时,
孟子也同弟子讨论过“舜窃负而逃”的假设,最后得到的结果,仍旧是“舍忠取孝”。
这是春秋时大义灭亲的石碏,能够引来当时之人惊叹的一大原因。
也是历代与国同亡的臣子,能得到称赞记录的原因。
等到君主的权位日益高升强大,愈发重视臣子对自己的“忠”,对它的宣传也日益加重,这才使得“忠孝”成为了常见的并列之语。
但对才加冠没多久的王景来说,
他既没有出仕的意愿,当今天子又是雄才伟略之主,将天下治理的颇为太平,又何必为国家多生忧虑呢?
奉养他那年迈的祖母,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话语,
对王景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写照呢?
可王延世还是放不下治理洪水的念想。
他仍企图劝说王景。
……
“总不能让洪水继续泛滥吧?”
新朝的时候,洪水肆意的没过百姓的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