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着他曾经最珍视的音乐灵魂——那种不计后果的创新勇气,那种对纯粹美的执着追求。
“就是它。”李维喃喃自语。
“什么?”林小雨不解。
“我最近在制作的一首歌,缺的就是这个。”李维激动地说,“这些磁带,我能带回去吗?”
“当然,本来就是您的。”林小雨笑道,“不过...我能去看看您的录音室吗?我一直梦想能亲眼见证专业制作过程。”
李维犹豫片刻,点了点头。
录音室里,李维迫不及待地将磁带中的元素数字化,导入他正在制作的歌曲中。奇妙的事情发生了——那些二十年前的音色与节奏,与现代的电子音效融合后,产生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
“这里,如果加入一段破碎的钢琴音效,可能会更有层次感。”林小雨小心翼翼地建议。
李维挑眉,示意她演示。女孩在键盘上试了几个和弦,生涩却充满想法。
“你学过编曲?”
“我在学校主修电子音乐制作。”林小雨不好意思地说,“不过都是理论,实际操作还是第一次。”
随着合作深入,李维发现这个年轻女孩对音乐有着惊人的直觉。她不受传统和声规则束缚,却能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声音组合。而林小雨也从李维那里学到了专业制作的精髓——如何让实验性的想法具备可听性,如何在创新与接受度之间找到平衡。
一周后,歌曲初步完成。当小陈第一次听到完整版时,瞪大了眼睛:“这是我今年听过最特别的作品!”
然而李维却再次皱起眉头:“还是少了点什么。”
“是情感支点。”林小雨轻声说,“音乐很完美,但没有故事。”
这句话点醒了李维。他想起那盒标注“1999.07-未完成No.13”的磁带,想起那段旋律创作时的心情。那时他刚经历与初恋的分手,音乐里满载着无法言说的失落与希望。
“音乐不只是声音的组合,而是情感的容器。”李维若有所思地说,“我们太注重技术,忘了为什么要做这首歌。”
接下来的三天,李维几乎不眠不休,完全沉浸在重塑作品的过程中。他不再追求技术上的完美,而是专注于如何通过音乐讲述一个跨越时间的故事——关于遗失与找回,关于年轻时的梦想与成年后的妥协,关于两代人通过音乐达成的理解。
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