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伤亡,提高作战效率。”
军事学校的成立,吸引了众多有志青年前来报名。
他们怀揣着抗日救国的梦想,渴望在这里学到一身本领,为保卫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发展军工和军事教育的同时,张浩也没有忽视经济的发展。
他心里清楚,强大的经济实力是支撑军事力量的基础。
他鼓励当地的商业活动,减免商户的赋税,吸引了周边地区的商人前来宁川县做生意。
一时间,宁川县的集市热闹非凡,各种商品琳琅满目。
农业方面,张浩组织农民开垦荒地,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提高粮食产量。
他还建立了多个农产品加工厂,将当地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附加值。
在工业上,除了军工产业,他还扶持了一些轻工业的发展。
纺织厂、陶瓷厂等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解决了大量百姓的就业问题。
“张老板,您这纺织厂生产的布料质量可真好,我这次多进些货,肯定能卖个好价钱。”一位外地商人对着纺织厂老板说道。
纺织厂老板笑着回应:“多亏了张司令的政策好,我们才能安心生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军事教育的推进,张浩开始大规模扩充兵力。
他在宁川县以及周边地区张贴征兵告示,鼓励青年参军入伍。
“兄弟们,加入我们的部队,一起打鬼子,保卫我们的家园!”征兵现场,一名士兵大声宣传着。
前来报名的青年络绎不绝,他们中有农民子弟,有学生,还有手艺人。
张浩对新兵进行了严格的选拔和训练。根据新兵的身体素质和文化水平,将他们分配到不同的兵种。
身体素质好、反应敏捷的被选拔到装甲步兵部队,有一定机械知识的则被安排到装甲技术兵部队。
训练场上,新兵们挥汗如雨。“一二一,一二一!”整齐的口号声回荡在训练场的上空。
教官们严格要求,从队列训练到武器操作,从战术演练到体能训练,每一个环节都毫不松懈。
“大家注意,投手榴弹的时候,要掌握好力度和角度,这样才能投得更远、更准。”教官一边示范着,一边耐心地指导着新兵。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新兵们逐渐成长为合格的战士,充实到了各个部队中,为张浩的军事力量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扩充自身实力的同时,张浩也积极开展外交活动。
他派出使者与周边的抗日势力进行沟通,寻求合作。
“张司令的威名我们早有耳闻,此次前来,就是希望能与贵部达成合作,共同抗击日寇。”一位抗日武装的首领对着张浩的使者说道。
张浩与这些抗日势力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包括互通情报、协同作战、资源共享等。
通过合作,张浩不仅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还整合了周边的抗日力量,形成了一个更为强大的抗日联盟。
“我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把小鬼子赶出中国!”在一次抗日联盟的会议上,张浩慷慨激昂地说道。众人纷纷鼓掌,士气高涨。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宁川县以及张浩所控制的区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