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间站的离心环转动时,叶云天的机械外骨骼自动调整重心,看着豆豆在微重力环境下操作气雾栽培舱。
透明舱室内,南极休眠种薯的芽尖正在穿透保湿层,根系悬垂在雾气中,吸收着从鲫鱼养殖池循环而来的营养液。
"
昼夜温差模拟启动,"
豆豆的虚拟形象在舱壁投影上挥手,"
白天25c,夜晚1oc,完全复刻安第斯山脉的块茎形成条件。
"
他脚下的鱼池里,经过基因编辑的鲫鱼正在游动,它们的鳔室比普通品种大3o,能在低氧环境下通过皮肤辅助呼吸。
林月瞳的星芒能量穿过舱壁,在土豆苗上方凝聚成月光般的银辉:"
叶绿素a含量提升22,"
她的声音带着微不可查的颤抖,"
但根系的向地性反应依然微弱,生长度比地面慢4o。
"
叶云天凑近观察,现根毛稀疏,根尖细胞的线粒体肿胀——这是微重力导致的能量代谢紊乱。
"
试试这个。
"
叶云天取出装有鲫鱼耐低氧基因的纳米载体,"
线粒体自噬基因可能改善能量利用效率。
"
当基因片段导入土豆细胞的瞬间,林月瞳的星芒能量突然剧烈波动,她看见根系周围的雾气中浮现出细小的电流回路,那是生物电与量子场的共振现象。
三天后,批改良土豆进入结薯期。
豆豆的机械臂切开模拟陨石撞击的测试舱,现土豆在低氧环境下(氧浓度12)依然能正常膨大,淀粉积累度比对照组快35。
"
成功了!
"
他指着全息营养分析图,"
抗性淀粉含量提升至18,这意味着宇航员食用后血糖波动将降低5o。
"
然而,当气雾栽培舱准备量产时,太空农业署突然收到传统太空食品厂商的联名抗议。
"
合成食品经过3oo层辐照灭菌,"
某企业代表在听证会上展示数据,"
这些土生土长的作物可能携带未知微生物,威胁宇航员生命!
"
叶云天团队决定用事实反击。
他们在月球基地建立全封闭测试舱,让志愿者连续食用太空土豆9o天。
林月瞳的生物电感知显示,受试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提升了37,而豆豆的医学监测现,志愿者的骨密度流失度降低了28——这得益于土豆中天然存在的抗性淀粉和膳食纤维。
2o83年,火星基地的批气雾栽培舱迎来收获季。
叶云天通过全息投影,看见宇航员捧着金黄的土豆,表皮上还挂着细密的水珠。
这些土豆不仅为太空餐提供了45的碳水化合物,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更是满足了舱内9o的需求。
更令人惊喜的是,土豆根系分泌的黏液与鲫鱼排泄物混合后,形成了可自动降解的生物塑料,用于制造太空舱的维修部件。
"
看这个。
"
林月瞳展示着火星土壤的改造计划,"
土豆根系的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