糕放进微波炉,反复加热了三次。
而现在,窗外的月光透过纱窗照进来,落在他们交握的手上,桌上的笔记本像一本未完成的情书,等待着明天的续写。
“以后每天都写。”
孙晓抽走他手里的锅铲,“今天我洗碗,你给我念课文。”
陈凯吸了吸鼻子,拿起桌上的语文课本,翻到《再别康桥》。
他的声音带着哭腔,却异常认真:“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孙晓站在水槽前,看着泡沫在碗碟上绽开。
水流声中,陈凯跑调的朗诵声显得格外清晰。
她第一次现,厨房的油烟味和课本的油墨香混在一起,竟比任何香水都更让人心安。
【2o35年·“爱的证明题”
课堂】
“同学们,今天我们换个作业。”
孙晓站在“情感教育”
公开课的讲台上,手里举着一本数学练习册,“给爸爸妈妈出一道‘爱的证明题’,比如‘已知妈妈每天早起做早餐,求证她的爱有多少克’。”
台下的学生们立刻骚动起来,陈默的儿子举手喊:“孙老师,我要出‘爸爸写情书的代码有多少行’!”
孙晓笑了,眼角的细纹里藏着温柔。
她的办公桌上,摆着一个透明文件盒,里面是2o19年那本画满爱心的作业本,第37页的证明题旁,多了陈凯后来补写的“附加步骤”
:“因为孙晓会把我的错题本当情书读,所以此爱永不过期。”
“老师,”
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举起手,正是孙晓的女儿陈念,“我爸爸说,他们的家庭错题本里,从来没有真正的错题!”
全班哄笑起来。
孙晓走到陈念身边,摸了摸她的头。
小姑娘的书包侧袋里,露出半本布面笔记本,封皮上贴着两人合画的贴纸:左边是戴眼镜的老师,右边是系围裙的厨师,中间用红笔写着“家庭错题本”
。
下课铃响时,陈凯提着保温桶出现在教室门口,桶里是刚熬好的梨汤。
学生们簇拥着他问东问西,有个男孩指着他围裙上的草莓图案笑:“叔叔,你跟孙老师的情侣围裙好可爱!”
陈凯不好意思地挠头,孙晓走过去自然地接过保温桶,指尖擦过他手背上的烫伤疤——二十年过去,那道疤依然清晰,像一枚爱的邮戳。
“走吧,回家改‘作业’去。”
孙晓对他眨眨眼。
夕阳透过走廊的窗户,在他们身后投下重叠的影子。
陈念蹦蹦跳跳地跟在旁边,手里挥舞着刚写完的证明题:“已知爸爸妈妈每天说‘我爱你’,求证:这个家会永远热乎乎的!”
保温桶里的梨汤冒着热气,混着陈凯身上淡淡的粉笔灰味。
孙晓想起2o32年实验室里那把冰冷的钥匙,想起2o19年那个傍晚,自己在作业本上写下的批注。
原来改变命运的从来不是穿越时空的机器,而是当爱意递到眼前时,你愿意放下红笔,认真写下“我也爱你”
的那个瞬间。
教学楼外,黄山的云雾又一次漫上山脚,给“情感教育示范基地”
的牌匾蒙上一层柔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