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我们不用执着于‘单一能量核心’了。
微型冷核电池是靠‘持续放热’供电,我们能不能用现有技术模拟这种‘持续输出’?比如——氢燃料电池为主,太阳能板辅助?”
“氢燃料电池?”
老陈愣了一下,随即眼睛亮了,“氢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是锂电池的3倍,而且排放只有水,确实稳定。
但它需要持续供应氢气,携带起来不方便啊。”
“我们不用携带氢气罐。”
叶云舟指着云舟1号的顶部,“在外壳顶部设计可拆卸的太阳能板,白天用太阳能板电,同时电解水产生氢气,储存在小型高压储氢罐里;晚上或者阴天,就用氢燃料电池供电——这样一来,只要有阳光和水,就能持续产生能量,时空定位模块的1小时校准时间,肯定能撑住。”
他一边说,一边在设计图上快标注:太阳能板的折叠结构、储氢罐的位置、电解水装置与燃料电池的连接线路——这些都是2o8o年代“应急能源系统”
的简化版,虽然不如微型冷核电池高效,却完全能适配2o25年的技术水平。
老陈凑过来看着设计图,手指在屏幕上比划着,越看越兴奋:“这个方案可行!
我明天就联系厂家定制小型氢燃料电池,太阳能板我们实验室里就有现成的,改改结构就能装上去!”
解决了能量问题,叶云舟的目光又落回了光波聚焦器的参数漂移上。
他回到自己的工位,打开全息存储器,调出2o82年的“光波稳定技术档案”
——里面记载着几十种解决参数漂移的方案,其中“磁约束环”
的技术最成熟,原理是用强磁场将光波“箍”
在固定的传播路径上,避免能量输出时的波动。
“叶云天,你看这个。”
叶云舟招呼年轻叶云天过来,指着档案里的磁约束环设计图,“聚焦器参数漂移,本质是光波在高能量下生了‘散射’。
我们在聚焦器内部,沿着光波传播的路径,加装一个环形的强磁体——用钕铁硼磁体,磁性足够强,而且体积小,能嵌进现有聚焦器的结构里。
磁场会形成一个‘通道’,把光波牢牢锁在里面,偏差肯定能降下来。”
年轻叶云天盯着设计图,手指在虚拟模型上模拟磁约束环的安装位置——聚焦器内部有一圈刚好能容纳磁环的凹槽,之前他以为那是设计冗余,没想到正好能用上。
“我现在就画图纸,让加工车间连夜做样品!”
他说着,抓起笔,在白板上快勾勒出磁约束环的尺寸和安装步骤,眼底的疲惫被兴奋取代。
接下来的三天,实验室里几乎连轴转。
老陈带着团队改造供电系统,将折叠式太阳能板安装在云舟1号的顶部,又在机身侧面加装了小型储氢罐和电解水装置;年轻叶云天则守在加工车间,盯着磁约束环的生产,每一个尺寸都亲自核对;叶云舟则同步优化磁约束环与聚焦器的适配参数,确保磁场强度与光波能量输出匹配。
8月15日清晨,当第一缕微弱的阳光透过实验室的窗户照进来时,第四次调试开始了。
年轻叶云天启动云舟1号,太阳能板自动展开,吸收着稀薄的阳光,氢燃料电池的指示灯缓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