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星科技大学的时空科技系实验室,永远飘着一股淡淡的金属与臭氧混合的味道。
2o岁的叶云天站在中央实验台旁,指尖悬在全息操作屏上方,淡蓝色的光纹随着他的动作流转,在半空织出“时空锚点”
的三维模型——模型上,无数银色的线条纵横交错,像一张覆盖整个星系的网,每个节点都闪烁着微弱的红光。
“第17次测试准备,能量加载3o,锚点坐标锁定‘a-3星系’。”
他的声音冷静平稳,透过实验室的通讯器传到每个助手耳中。
旁边的林晓——如今已是他的实验搭档,正盯着数据监测屏,手指紧张地扣着桌沿:“云天,这次要是再失败,咱们的项目资金就要被系里收回了。”
叶云天没回头,只是指尖微顿,调整了模型上一个节点的角度:“放心,这次能成。”
他的自信不是凭空来的——就在刚才,智慧魔法已经在他脑海里模拟了十次能量传导过程,找到了前十六次失败的根源:锚点的“能量缓冲层”
厚度不够,无法承受跨星系通讯时的高频波动。
此刻他调整的角度,正是智慧魔法计算出的“最优解”
。
“能量加载开始!”
助手按下启动键,实验室中央的“时空信号射器”
出低沉的嗡鸣,淡紫色的能量束从射器顶端射出,精准对接全息模型中的一个节点。
监测屏上的数据开始跳动:“锚点稳定性85……92……98!”
林晓的声音陡然拔高,“稳定了!
云天,锚点稳定在98!”
整个实验室瞬间爆出欢呼。
之前的三个月,他们为了“时空锚点稳定性研究”
熬了无数个通宵——314号宇宙的跨星系通讯一直受“延迟”
困扰,最远距离的通讯延迟能达到24小时,严重影响星际合作。
而叶云天设计的“多层缓冲锚点”
,通过在星系间设置能量缓冲节点,直接将延迟缩短到了3秒以内,这在整个314号宇宙的科技史上,都是突破性的进展。
系主任周明远匆匆赶来时,手里还攥着没看完的报告。
他凑到监测屏前,看着稳定跳动的“98”
,手指忍不住在屏幕上点了点,反复确认后,突然拍了拍叶云天的肩膀:“好小子!
你这研究,至少能推动咱们314号宇宙的时空科技进步1o年!”
他顿了顿,眼神里满是惊叹,“我教了三十年书,从没见过你这么有天赋的学生——你这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
叶云天笑了笑,习惯性地找了个借口:“就是多看了几篇老论文,碰巧想到了缓冲层的设计。”
他没说,那些“老论文”
是他用智慧魔法在数据库里翻找的百年前的未完成研究;没说,缓冲层的厚度和角度,是智慧魔法模拟了上千次才得出的结果;更没说,他能在实验开始前就预判失败,全靠“维认知”
看穿了能量波动的本质。
几天后,《蓝星科技报》的头版刊登了他的照片——照片上的叶云天穿着白色实验服,站在时空信号射器旁,眼神清澈,嘴角带着淡淡的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