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沙沙声,第一次盖过了他脑海里虚拟游戏的枪炮声。他不知道,十五年后的自己此刻正站在电子厂的宿舍楼下,抬头望着被厂房切割成碎片的夜空,而十五年前的这个少年,正用一支铅笔,重新绘制着自己的人生电路图。
“叁·十五年刻度,太空里的精密坐标”
改变是从无数个深夜开始的。
王强申请到了助学金,每天放学后,他会留在物理实验室做竞赛题。老旧的台灯下,他对着复杂的力学分析题咬笔头,直到保安来锁门。周末,他泡在市图书馆的科技阅览室,啃着大学物理教材,手指在电磁感应定律的公式上反复摩挲,像在触摸未来的轮廓。
班里有人笑他“装模作样”,说“穷小子还想搞航天”。他只是把信夹在物理课本里,每次想放弃时,就翻开看看那行红色的字:“精密仪器的误差以微米计算,人生的误差却可能是十五年!”
高三那年,他在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获得二等奖,凭借这个奖项和优异的高考成绩,顺利考入了北方一所顶尖的理工类大学,主修精密仪器制造专业。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他在父亲的病床前哭了——父亲的病因为及时治疗早已康复,而他终于不用再担心“读书不如进厂”。
大学四年,王强像一台精准运转的仪器。他泡在实验室里做传感器实验,在图书馆查阅卫星姿态控制的论文,寒暑假跟着导师去航天科技集团实习。他的笔记本里画满了各种精密零件的三维图,指尖因为长期握笔和接触实验器材,渐渐生出新的茧子,但这一次,茧子
2028年,王强以博士学位毕业,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某研究所,成为一名精密仪器工程师。他参与研发的第一款产品,是用于火星探测器的高精度陀螺仪,误差不超过0.001度。当看到自己设计的零件通过出厂测试时,他想起八年前的信纸内,在电子厂拧螺丝的自己,突然明白什么叫“扳手之外的精密人生”。
2035年7月,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发射塔架在晨光中矗立如巨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箭体上印着鲜红的五星红旗。王强穿着蓝色的航天工作服,胸前的工作牌写着“项目负责人王强”。他站在指控中心的屏幕前,手里拿着一份卫星姿控系统的检测报告,上面的每一个数据都经过他和团队无数次的校准。
“各系统准备就绪,请示发射。”对讲机里传来指挥员的声音。
王强深吸一口气,按下通话键:“姿控系统精密仪器检测完毕,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同意发射!”
倒计时开始:“10,9,8……”
他看着屏幕上火箭尾焰点燃的画面,想起了十五年前那封带着机油味的信。信里的每一个字,此刻都化作了火箭升空时的轰鸣。当火箭冲破云层的那一刻,他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妻子发来的视频通话请求。
“爸爸!”屏幕里,十岁的王萌萌穿着漂亮的公主裙,手里举着一个航天模型,“妈妈带我来科技馆了!你看,这是模拟卫星发射!”
背景里,科技馆的穹顶屏幕上正播放着火箭升空的动画。王强看着女儿兴奋的笑脸,眼眶突然湿润了。
“萌萌,”他对着镜头笑了,声音里带着发射成功的激动,“你知道吗?爸爸现在能带你去任何科技馆,因为爸爸造的东西,正在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