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的自己:我会去看真正的冰川。”
“叁·十五年经纬,冰川上的直播”
改变是从重新认识地图开始的。
林梅把地理课本当作宝贝,每天清晨,她会对着世界地图背诵国家的位置和地形;晚上睡觉前,她会看几页地质构造的书,笔记本上画满了各种地貌的素描。父母抱怨她“女孩子家家不务正业”,她就把地理笔记藏在枕头下,趁父母睡了再拿出来看。
同学们笑她“异想天开”,说“女孩子学地理有什么用”。她只是把信夹在地理课本里,每次想放弃时,就翻开看看那句“织机上的花纹是重复的,而世界地图的经纬线,能带你去任何地方”。高二那年,她在全国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二等奖,拿到了参加省队集训的资格,地理老师拍着她的肩膀说:“我就知道你行!”
2023年高考,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师范大学的地理科学专业。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她把那张织机前的照片贴在行李箱内侧,对着照片说:“十五年后的我,不会让你再看假的山山水水。”
大学四年,林梅像一台精准的经纬仪,在地理的世界里丈量。她主修自然地理,辅修地理信息系统,每天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里,绘制地图,分析地质数据。她跟着老师去秦岭进行地质考察,亲手采集岩石标本;她在GIS实验室里,用卫星影像制作高精度地形图。当她第一次在显微镜下看到岩石薄片的矿物结构时,想起了信里的话,突然觉得,这比织机上的任何花纹都更美丽。
2035年,林梅已经是龙华市重点中学的地理老师,带出了三届优秀的毕业生。她的教室里挂满了学生们绘制的地图和地质标本,墙上最大的世界地图上,贴满了她和学生们去过的地方的照片。
同年冬天,林梅作为交换学者,跟随中国南极科考队前往南极。
站在昆仑站的科考平台上,眼前是望不到边际的冰川,万年不化的积雪在阳光下闪耀着刺眼的白光。她穿着厚厚的极地科考服,手里拿着地质锤,正在采集冰川样本。身后的摄像机连接着卫星信号,正在给她的学生们直播。
“同学们,”她的声音通过卫星信号传回到教室,“现在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是南极大陆的冰盖,你们看远处的冰川,那是真正的‘白色荒漠’。”
屏幕上,学生们兴奋地看着直播画面,指着冰川边缘的冰裂缝提问:“林老师,冰裂缝是怎么形成的?”
林梅蹲下身,用地质锤敲下一小块冰样:“这是由于冰川运动时的张力作用形成的,就像我们地理课上讲的板块运动……”
直播结束后,她走到冰川边缘,拿出手机,给十五年前的自己写了一条信息(虽然她知道无法发送,但这是她每次重要时刻的习惯):“林梅,你看,我到南极了。这里的冰川比织机上的花纹美一千倍,也真实一千倍。”
她想起了信里描述的纺织厂噪音,想起了那些重复的窗帘花纹。现在,她耳边只有南极的风声,眼前是真正的冰雪世界,手里握着的是真实的地质样本。
回国后,她在学校的讲座上展示了南极的照片,指着其中一张冰川全景图对学生们说:“曾经我以为,织机就是我的全部世界,丝线是我唯一能掌控的东西。后来才知道,书本里的经纬线,能带你走到真正的天涯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