靥如花。
在愉快聊天中,结束了温馨的午餐。
杨晓帆熟练地帮着收拾碗筷,帮着干活。
“你身体不舒服,就先回家休息吧,那个字也暂时不用练了。”
“我就是担心你考完,不管不顾地再出去疯玩,伤了身子,是一辈子的事啊。”
王姨有些担心地说,她确实是有些担心的,杨晓帆考完能第一时间过来,她就已经非常高兴了。
杨晓帆强忍着眼泪说好,帮收拾完后,拿着垃圾袋,礼貌地和王姨说了再见,快步走了出去。
身体基本康复了,但情感的波动修复需要时间,他怕再待下去,会忍不住哭出来。
杨晓帆提着垃圾袋,走向大门口的垃圾池,然后走出大门,来到了柳水河边。
这个时候,河边还没有后世修建的那么美轮美奂,护栏也都是铸铁,上面锈迹斑斑,坑坑洼洼,能看出碰撞的痕迹。
凭栏望去,思绪万千。
每个过分懂事的孩子,大多有不幸的童年。若不是生活坎坷,哪有这一身的才华。
杨晓帆自记事起,就发现了一件事情,自己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自己没有妈妈。
开始得到的答案:“妈妈去远方了,妈妈在外地工作。”。
懂事后得到的答案:“妈妈生你的时候,难产去世了。”
再详细问妈妈的情况,就是“等你18岁以后再说。”
这也导致了杨晓帆很长一段时间内非常委屈乃至惆怅。
甚至成人后,对谈恋爱,也不热衷,甚至有点恐婚,害怕生子。
直到后来接受了高等教育,并且看到同学们、朋友们也都陆续顺利生子生女,恐惧才有所缓解,直至消失。
杨晓帆自小就聪明,但也自小就可怜。
幼儿园里唯一一个脖子上挂着钥匙。
小学放学回家路上熟练使用钱和粮票买菜买肉买面。
初中放学回家先做饭后写作业,等等。
孩子是一棵树苗,如果说父亲是一座山,可以遮风挡雨、看守保卫。
那么母亲就是一条河,能够细心浇灌,温馨呵护。
6岁的杨晓帆,遇到王姨,找到了自己的那条河。
那是一个秋天的下午,刚上二年级的杨晓帆,背着书包蹦蹦跳跳上楼时,看见了一束光,听见了一道美妙的声音。
“晓帆是吧,我是你王姨,对门的新邻居。”
第一次相见,杨晓帆表现的不算很好,看着对门进进出出的搬运东西,喊了声:“阿姨好。”
就开门回家了。
那个年代的邻居一点不比亲戚差,再加上都是银行系统,又不在一个行种。
既方便沟通信息,又利于吐槽,杨爸很快和张叔成为了哥们,两家经常一起搭伙吃饭。
王姨对杨晓帆的照顾,也越来越多;杨晓帆对王姨的依赖,也越来越强。
王姨是大学本科毕业,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尤其对于传统历史文化,涉猎较深,了解较多,名言金句,张口便来。
而且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甩了只会背唐诗三百首的杨晓帆,不知多少条街。
杨爸说的故事,生搬硬套。
王姨讲的传奇,娓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