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刘一民将书放回书架:“老师,我在想,在你上学的时候,我们国家也发生不少这样的《最后一课》。”
“是啊,这是那些小日子进行的文化控制,尤其是小孩子,努力让他们忘掉自己的母语,从小就开始用日语交流。这是侵略者惯用的手段,这本书我也非常喜欢!”
曹禹将剧本手稿递给刘一民:“你很上道,悟性很强,剧本需要改正的地方不多。我原本以为圈圈要把整个剧本给圈满,不错不错,我看剧院已经可以拿着这版进行排练选角了!”
“是老师您教得好!”
曹禹看着刘一民满意地说道:“我可不领这一份功劳,是你自己的悟性好,对话剧这个舞台已经了解颇深,明天我去找蓝天野,让他可以拿着前两幕的剧本进行选角,你再完善一下就可以回家了!”
曹禹本来这次是想要好好的将刘一民骂一骂,按一按这个徒弟,可是改到最后,发现真正要改的地方不多,总不能拿着基本上不用修改的剧本将他臭骂一顿。
在曹禹老一辈师父的眼里面,年少成才固然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但也怕太过志得意满。就像过冬的小麦,踩一踩碾一碾,来年长势会更好。人艺培养演员,也是采取的揉三揉这种办法。
今天准备了一大堆词儿,硬是没骂出来!
站在门外,曹禹嘱咐刘一民,多写点好剧本,人艺从今年开始彻底甩开了膀子,剧本现在是最大的短板,现在还不显,时间越长这个短板越能体现出来。
八十年代人艺缺剧本缺到了引进了很多美国的剧本,进行“洋戏土演”。
“一民,记得常来!”师娘和万方站在门口向刘一民挥手告别。
关上屋门,万方冲着曹禹问道:“真要选年轻人跟着巴叔叔去法国?”
“还没定,老巴是这样想的。但年轻人不确定性太大,相关部门不好拿主意。”曹禹开口道。
“年轻人不确定性大,那就选择确定性大的年轻人,巴叔叔不会从沪市选人吧?”万方追问道。
“沪市现在的年轻一代作家,跟其他地方相比,还是差了不少,我知道你想问什么,要不然等你巴叔叔过几天来燕京,你自己问他。”
回到人艺,刘一民立即开始了按照曹禹的意见,对剧本进行了修改,不加快速度不行了,小年马上就要到了。大哥刘一国从1月开始拍了好几封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