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又转了几个地方还是没有,刘一民骂了一声回到了学校里面,等过几天再出来找找。
4月10号,《人民文艺》的崔道逸通知刘一民单行本已经印刷好了,给刘一民准备了二百六十本样书,供他当礼物。
刘一民来到《人民文艺》,崔道逸兴奋地将书递给他。
书的上面还带着浓郁的油墨味,纸的颜色偏黄和偏软,封面上的图直接用的是《人民文艺》那一期的配图。
书的定价是一本6毛,不过跟刘一民没关系,又不是版税合同,他挣不到书的售价分成。
“刘一民”三个大字在封面的标题下面,曹禺给刘一民写的序放在了最前面,接下来是张广年、艾清、崔道逸,最后是《诗刊》编辑部。
崔道逸敏锐的察觉到了刘一民在他的名字上停留了几秒,于是笑着解释道:“那天你走之后,我看《诗刊》编辑部写了那么多名字,我们也不能弱了气势,于是就把我的名字给加了上去。”
刘一民笑嘻嘻的打量了崔道逸一眼,只见他脸不红心不跳也懒得戳破,只不过旁边的其他编辑却直接说道:“老崔,你脸皮可真是练出来了,两个名字气势弱,三个名字就不弱了?为什么不把我们的名字加上去?”
“你们这是诽谤!一民,走咱们进办公室里面说,这里人多眼杂!”
崔道逸拉着刘一民进了他自己的办公室,留下其他的编辑气得咬牙切齿,直到门关上,他们才羡慕的将脑袋转了回来。
“师兄,你能不能帮我找个三轮,我想把这拉到人艺。”
“好,我现在就去给你找三轮。”
崔道逸骑着人力三轮拉着一车厢的样书来到人艺,在他的发动下,来了不少人帮忙,将书摆放进了曹禹的办公室里面。
等送走崔道逸后,刘一民跟人艺的其他人打了打招呼,来到了曹禹的办公室。
“老师,够吗?”刘一民笑着说道。
“够了,你小子,瞧把你得意的,你坐在这里,把你的名字签完再走。”曹禹曹禹将钢笔递给了刘一民,示意他赶紧写。
刘一民瞬间变成了苦瓜脸,二百多本,得写好几个小时。
“你赶紧签,不过记得给我留个地方。”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