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徐驰和高后来成为先锋文学派的作家,刘一民觉得,这次法国之行对于他们来说影响深远。
八十年代,中国文坛先锋作家也占据了一席之地,他们深受法国先锋文学的影响。追求各种新奇的表现形式和结构来解构主体文学,试图重建一个以自身为标准的主体。
但往往是东施效颦,刻意挑战传统文学的写作方式,就像是逆反心理的孩子,你让他往东,他偏偏往西走。语言和形式上的离经叛道来不断地刺激、取悦读者,刚开始的时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可是这种强烈的感官刺激终究会慢慢地被读者所抛弃。
余桦就是先锋作家的代表人物,只不过这家伙比较鸡贼,感觉先锋派要完蛋,迅速地转变了自己的写作风格,写出了《许三观卖血记》《活着》等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开始向传统文学回归。
巴金和李晓林也在思索着这一形式,等法国人说完,巴金说道:“文学的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探索,要不然只能是一潭死水。”
讲完后,国内的代表开始讲自己的看法,轮到刘一民的时候,巴金笑着看向他示意他别紧张。
参加的法国作家也仔细地打量着这位年轻人,在中法两国的代表团中,刘一民是最年轻的那一个。刨去刘一民,最年轻的也已经三十多岁了。
“巴老师,各位法国同行。我个人觉得先锋文学的出现对于文学的发展具有探索意义,有创新才有进步。但另一方面,我认为形式上的新不能掩盖内容上的新,我觉得内容相对于形式而言更加的重要。追逐于形式,而忽略了内容,无疑是一种舍本求末的行为。
马哲上说,内容才决定形式!”
刘一民说完,法国的作家看着刘一民笑了。乔治·佩雷克说道:“年轻人,你还是一位主体论的作家。我觉得形式上的新颖才能创作出更加有张力的作品,更加有深层意义的作品。有些情感难以表达,我要用难以表达的形式来表达难以表达的情感。”
乔治·佩雷克是著名的先锋文学作家,他的风格是情节任意交错、叙事风格独特。作品甚至很难被翻译成中文,因为里面包含了大量的缺字写作、回文写作、甚至据说还有个人设置的文字密码。
这特娘的谁能翻译?
“巴金先生,这位年轻的先生是?”有法国人问道。
刘一民进来的时候,大家都以为他只是随从人员,没想到也是一位参加交流的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