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法代表团在巴黎要待一个星期左右,接下来的行程是尼斯—马赛—里昂—沙多吉里,最后再返回巴黎后,重新登上飞机回到中国。
在即将前往尼斯的前一天,刘一民终于将关于塞罕坝的报道写好交给了巴金,请他代为翻译。报道写了两千多字,算是一篇非虚构新闻报道。
刘一民是不想麻烦巴金的,因为身体原因,他想让徐驰代为翻译,但巴金坚决不同意。
“家宝的学生,也就是我的学生,哪有老师在这里,麻烦别人的道理。放心吧,我这身子骨还熬得住。明天休息一天,晚上是前往尼塞的火车,在离开前,保证翻译完。
正好在咱们没有离开法国的时候看到报纸,别让报社忽悠了。”
“谢谢巴老师!”
第二天中午,巴金就告诉刘一民,他已经翻译完了。刘一民打电话给《费加罗报》,让他们过来拿稿子。
“刘,写的非常好,我现在回到报社,主编审核过确定刊登的话,我们将按照不低于千字五十法郎的稿费标准支付稿酬,在你离开法国前,我一定会将稿费送到你手上。”
千字五十法郎,两千字就是一百,这还是最低。刘一民吸了一口凉气,这价格比他写一万多字的《庐山恋》还高。
资本主义的钱真好赚,特么的,字数写的太少了!
《费加罗报》是高质量报纸,不同于一般的小报。他们的读者是中上层人士,一份报纸的价格也比较高昂,他们有足够的实力以高标准的稿酬来吸引撰稿人。
晚上,一行人坐着火车离开了巴黎,接下来他们的日子就要在旅馆甚至是友好人士的公寓里面度过。
在尼斯他们只待上两天的时间,第二天参加了中法友好协会的招待会。晚宴持续的时间很晚,巴金的体力不支,只能早退。
刘一民趁机搀扶着巴金一块离开了会场,他对于这个招待会上的喧哗非常的不习惯。
在刘一民离开巴黎的两天后,《费加罗报》上刊登了刘一民的稿子《中国人在这里种树:沙漠里的一群英雄》并配上了刘一民送给《费加罗报》的照片。
法国的读者第一次看到了中国人民在治沙过程中的努力,看到了那句话【他们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所以他们是现实主义的英雄。】
这篇报道再配合上媒体关于刘一民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