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怕一丝冷风钻进来。
“应该是这儿吧?”崔道逸嘀咕了一声,刘一民看了看说道:“62号,看门牌是没错了。”
崔道逸指了指远处的一角:“琉璃瓦,从这里能看到故宫,不远就是恭王府,齐白石先生在后面的胡同居住过,好地方啊!”
这座四合院是三进的院子,门前的朱红大门早已经被风雨吹的掉色了,抱鼓石被砸了好几个大缺口,不过临街的路让刘一民很满意。
燕京胡同刘一民最怕的是窄,道路一窄,总感觉出来憋的慌。这条胡同相比,宽了许多。以后有了车,停在外面的话也不会拥挤。
当然临街的墙挖一扇门,做一个车库更好。
这座四合院不是崔道逸给他找的,而是李记。
崔道逸和李记的家人在收拾李记办公桌上时,日记上面写了这件事。房屋的主人是前往油田支援的石油工人,跟李记在油田认识,关系很好。
之前这是人家的房子,他去了油田援建,主动将房子给了国家。现在出台了新的政策,私房可以退还给个人。
于是,房子主人就回来了,原来这里面住的好像是某个局的人,全部给腾出去了。
被赶走的人丝毫没抱怨,从这里走,国家单位,总要有住的地方。局里自然得出面解决,于是让他们搬进了筒子楼或者是大板房。
从78年开始清退公占私房,很多清退是相当困难的。燕京总共近十万间私房被占,全部清退的难度可想而知。
房屋主人指着四合院就让人家搬走?谁认这是你的房子,你问问你叫它一声,房子会答应吗?
再说人家愿意搬,可很多人没地方搬,总不能睡到大街上吧!
崔道逸看到李记的日记本上记载了这件“代办”的事情后,立马就联系了刘一民。
“李记同志,应该是想亲自带你来的,可惜啊!”崔道逸又是一阵伤感。
刘一民看着笔记本上的内容也是一阵感伤。
【今玉门油田老朋友来访,祖传四合院准备出售,恰好一民年前所托,欲要购买一处四合院,南邻地安门大街,紧挨人艺和作协,观地址和大小甚为符合,唯一遗憾,价格颇高。】
崔道逸告诉刘一民,李记当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