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流逝,浴场里面的人也越来越多,许多下海游泳的人都注意到了他们,一个不会游泳的帅小伙,身边有个漂亮的女同志在不断地指导。
女同志长得很熟悉,但是就是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
刘一民锐利的目光扫视四方,一个个都低下了脑袋朝着远处游去,游走的人嘴里还发出冷哼声。
“走吧,刘老师,咱们去个人少的地儿!”朱霖拖着刘一民来到一处礁石后面,这里没多少人,没力气了还能爬上礁石休息。
“这地儿不错,有眼光!”刘一民夸奖道。
“是吧,你以为我刚才游那么远是干什么?刘老师,我要是在战斗部队,肯定是个合格的侦察兵!”朱霖说道。
两个人坐在礁石上面,看着升起的太阳,谈论着最近刘一民写的书。
谈论的时候,刘一民偷偷的将救生圈往自己腰下拉了拉。
朱霖从谈到诗歌,是从刘一民第一本书开始讲,如何看到的这本讲起:“第一篇呀,是我爸给我推荐的,说写的很有深意,我读了前几章,并没有读的太明白,只是觉得有点好笑。
当时看了好几遍,又配上评论,才慢慢地看懂了。当时,我就在想,写这本书的作者到底是什么人啊?
在报刊上能看到一面的作家很多,但见到第二面就难了。”
大多数的作家,能凭借运气发表一篇,但接下来,往往可能连发表都做不到。
“没想到的是,接下来又在《诗刊》看到了,接着越来越常见。看到《高考1979》的时候,就想写封信,没打算看到回复的,因为我们都知道,大家爱看的书能收到回信的概率很小,毕竟写信的多。。
我们学校有的能写几句诗甚至没办法发表的人,平常都有很多人写信,何况是你这种。”
“偏偏我回信了!”
“是呀,刚刚好!”
朱霖就这么一直讲,一直讲,还引用了《西厢记》里面的句子“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简直成了一次情感坦白大会。
朱霖像是在讲别人的事,又像是在讲自己的事情。阳光照在两人身上,刘一民静静地看着朱霖,恬静的脸上带着调皮,还有讲述时的忐忑。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