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号,今天燕京的天气很好,大会堂门口拉着喜庆的横幅,参加颁奖仪式的文艺代表们朝着大会堂鱼贯而入。
刘一民跟张广年提前沟通过,将录音机放在了主席台上面,打开录制。不过张广年告诉刘一民,他们也准备了广播,不需要另外的录制。
刘一民想了想,还是将录音机放在了旁边,以后自己也可以拿来当个纪念。
布置会场的时候,刘一民就到了,跟着作协的人一块儿忙碌了一阵。
作协的几名同志劝刘一民不用忙,今天他是当主角的,这戏台子不能让主角来搭。
刘一民笑着告诉他们,自己唱戏还得自己来搭台。张广年走到刘一民旁边,拍了拍刘一民的肩膀:“怎么样?压力大不大?”
“作协的同志们说今天我是主角,主角怎么能有压力,得唱好这台戏!”
“哈哈哈,你小子,到时候好好讲!几个人中,你最年轻,年轻有年轻的好处,也有年轻的坏处。”
“老张同志,你这话说的够哲学的。”
“哈哈哈!”
等时间差不多了,会议室陆陆续续的开始有人进来,不少认识刘一民的,都过来跟他打了一个招呼。
几大编辑部的主编和一些编辑都来了,除了燕京的,《花城》《收获》也都派人参加。
姚雪垠拉着刘一民坐在自己的旁边,接着刘一民见到了莫应封和周克琴,周克琴和刘一民握了握手,恭喜起来了刘一民。
周克琴的围巾看起来很厚重,像瀑布一样挂在胸前。刘一民握手说道:“您好,周克琴同志。”
“您好,刘一民同志,你的《家园三部曲》我都看了,写的非常好。”
“过奖了,听说您还获得了80年的短篇文学奖?”
周克琴得意的点了点头,接着身穿军装的一个中年人走进了会场,在会场上环视了一眼,冲着刘一民几人走了过来。
穿军装的是魏巍,参军后,他的作品就和军队结下了不解之缘,写出了全国轰动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因为在朝鲜的经历,他的作品跟志愿军和朝鲜也结下了不解之缘。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