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嗐,再听错也改变不了现实!我还在想什么时候吃一顿西餐呢,一民已经给美国人做了一道‘西餐’了。”
季羡临在台上说了好几句安静,中文系的教室里面才慢慢地安静了下来。
接下来是上台发言,陈健功先上,陈健功看着下面的学生,心里面有好多话此刻也全都咽了下去。
他准备了演讲稿,低头看了看密密麻麻的演讲稿,上面写着什么分享、创作、文学精神之类的词汇。
想了想,还是捏成了一团装进了口袋里面。
【感谢教授同学们的支持,希望未来继续向刘一民同学学习,争取创作出更优秀的文学作品,恭喜刘一民同学获得茅盾文学奖,并将文学创作推向全世界。
希望未来的一天,我也能跟随刘一民同学,让我的作品走出国门,在这里,我再次向一民表示祝贺!】
一阵热烈的掌声之后,陈健功回到了座位上。旁边的几个文学社学生询问他为什么不按照自己写好的稿子念。
陈健功无奈地说道:“嗐,我就别念出来丢人了,大家想听的还是一民讲。”
刘一民站在台上,扫视过众人的时候,跟陈健功通过眼神碰撞了一下,接着讲了讲自己的获奖感言,鼓励大家一起进步。
刘一民对此类的感言,已经做到可以不用提前准备了,无他,嘴熟耳!
只要想,随时随地就能来上一大段。
讲了一会儿,几个中文系的学生举手提问。
“师兄,我想问一下,写作的过程中,写着写着迷茫了,应该怎么办?”
刘一民听到“师兄”两个字走了一下神,不好意思地说道:“以前都是我叫别人师兄,现在终于也熬成师兄了!”
“哈哈哈”
“迷茫?最需要的是先开始写。写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大量的思考和缜密的观察。每个人的生活,都像是一篇文章,我们不要总想着一下子就成为一个大作家。
这次我颁奖的典礼上,我很佩服姚雪垠同志,可以十几年如一日的写一篇,我扪心自问,我可能做不到。
我觉得杨诲教授说得对,燕大中文系的学生,也不必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