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驴得水》能火,刘一民心里面不禁生出了一个疑问,难道这八十年代初真是文艺片最好的时代?
81年的时候国内也缺电影,但也没有那么缺了。这几年几大电影厂疯狂发力,去年国内共拍了一百多部影片。
刘一民仔细地思考了一下,可能目前还真是文艺片最好的时代。
第一现在的人都喜欢看书,从杂志和动辄百万册的销量来看,喜欢阅读的人群数量巨大。
这类人看过《驴得水》,对的内容有一个了解,可以说在电影出来前,他们就是《驴得水》的潜在观影用户了。
第二,现在的高质量和高艺术性的电影比较少,口口相传之下,大家都愿意到电影院看一看。
到90年代,国内的电视数量急剧增加,另外录像厅和歌厅的极具增加,导致观影人数快速地下降,市场以接近百分之六十的速度快速萎缩。
受教育人数虽然一直在增加,但是大家对于文学的热情一落千丈,黄暴取代了文学,成为了时代的新宠。
文艺片不再受欢迎,那也是正常的。
《驴得水》的趋势忽然向上,对于刘一民来说算是一个意外之喜。
刘一民来到人艺,人艺正在进行彩排。
《山高水长》和《红河谷》首演在即,一些央媒早早的就开始准备报道了,最近彩排的时候开始有记者在现场观看,拍拍照片,做采访。
采访完毕后,会配合人艺把首演的消息刊登在报纸上面,隆重告诉全国的读者和话剧,这两部话剧将作为藏地和平解放三十周年的献礼剧演出。
刘一民坐在旁边,有记者想要采访他,都被他给婉拒了。
等《中青报》的于佳佳来之后,刘一民接受了她的采访,这让不少人开始羡慕起于佳佳起来。
从刘一民第一篇采访开始,几乎都是于佳佳在做,刘一民基本上没有接受过其它媒体的采访,这让很多人都搞不懂为什么!
有人传两个人关系匪浅,也有人说是因为于佳佳经常通过新闻报道来支持刘一民,两个人算是个利益共同体。
“刘一民同志,你对这两部话剧怎么看?”于佳佳笑着问道。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