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站是塞罕坝林场的望火楼,望火楼是塞罕坝用来防火的设施。
望火楼上的工人都是夫妻两个人,在望火楼要度过半年的防火时间。
每隔一个小时,就要拿望远镜望一望林场,如果有着火点的话,及时报告。
“我们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种了八十多万亩林子,要是火烧一次,那损失可大喽!望火楼海拔一两千米,站得高看得远,通的有电话,防火十分的方便!”
王书记介绍道。
一群人气喘吁吁的来到望火楼,半山腰还是夏天,到了山顶,已经接近冬天了。
高大的望火楼上,两个人正拿着望远镜往路上看,当看到几人后,立马大声地说道:“来喽,来喽!”
平日里就他们夫妻两个,山下来个人都能让他们高兴几天。
后来因为塞罕坝植树成功,有感于“林海松涛”,望火楼改名为望海楼。
到了望火楼下,夫妻两个望火员已经在等着他们了,身上的衣服有些破旧,但一看就是认真打理过了。
邀请几人往里面走,到了塔楼的顶部,一张简单的桌子放在楼顶,上面放着一个本子,记着密密麻麻的值班日记。
旁边还有几本翻烂了的杂志,还有刘一民当初赠送的单行本。
望火员老张笑着说里面的情节自己有的都会背了:“我们觉得苦,想想书里面的人儿也就不觉得自己苦了!”
这时候,望火楼的电话响起,望火员老张讪讪一笑:“这是其它望火楼的,都知道刘一民同志和记者同志到我们这儿来,一个个打电话问你们的消息。”
王书记对着老张说道:“接吧,告诉他们我们来了!”
“刘一民同志,他们想跟你通话!”老张拿着电话说道。
刘一民笑着接过电话,跟对面的人打了一个招呼,对面只喊了一句“刘一民同志”,就沉默了,过了一会儿说了个“再见”挂断了电话!
一连好几个都是如此,老张无奈地说道:“可能不知道说什么,我们这些望火员平常就靠电话联系,只知道声音不知道人,我们见面都认不出来。”
皮埃尔站在望火楼上,不断地拍摄着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