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去处理作家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读者喜欢的是作品还是你作家这个人呢?”
王濛听后点头称是:“各大校园里,小诗人和小作家一呼百应,社会上也是如此。这些曲曲绕绕的关系,是要得到警醒。”
见张广年赞同,王濛身上已经轻松了许多。但从作协走出来后,又直奔作协其他领导或者是文坛著名作家的家里面,谈论这篇作品。
《文艺报》的冯木也提前看到了王濛送去的稿子,跟张广年一样对稿子的发表持赞同态度。
冯木见王濛仍有犹豫,用怂恿的语气说道:“你们《人民文艺》要是不敢发表的话,我们《文艺报》愿意发表。我们正愁没有一民同志的稿子呢,你倒好,还不珍惜。”
“冯木同志,我要是不珍惜,我会在燕京跑来跑去吗?这两天我的嘴皮子都磨薄了不少。”王濛回怼道。
冯木问道:“你究竟是发还是不发?”
“发,整体来说支持的同志占了绝大多数。”王濛做完决定,浑身轻松地靠在了沙发上。
冯木给他倒了一杯茶,让他润润嗓子。王濛喝完茶,对冯木提出了一个要求:“冯木同志,稿子你也看了,既然看了就得交点税,不能让你白看。”
“怎么?还要收我钱?”冯木气笑道。
“不是收你钱,是让你给我打个配合。我们发表文章,你们发表点评论,让借题发挥的人没办法发挥,怎么样?”
冯木沉吟了一下,同意了王濛的请求。
从《文艺报》走出来,王濛哼着小曲儿回到了《人民文艺》,两天没来《人民文艺》了,编辑们纷纷将目光聚焦在他的身上。
王濛挺着胸走到崔道逸面前,将稿子拍到了桌子上,爽快地说道:“立即编排,下个月刊发。对于多出来的稿子不抽稿,而是加印这一篇。”
听到王濛的话,崔道逸高兴地说道:“我这就给一民打电话,告诉他这个好消息。”
王濛在编辑部又布置了几项任务,走回了自己的办公室。
许一等几个编辑一窝蜂的围到崔道逸旁边,想看看这个让王濛跑了两天的稿子究竟写的是什么。
崔道逸给刘一民打了几遍电话都没有找到人,此时他正在课堂给大二的学生讲课。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