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天。
严家炎走进文研所的办公室,看大家一边在忙碌,一边在讲文学,冲着刘一民说道:“你这一间小小的办公室,竟然聚了这么多卧龙凤雏。”
“严教授,你来做什么?”刘一民问道。
“这是关于‘一民文学奖’的文件,上面有意将这个学业奖推向全校,校办让咱们研究一下可行性。”
刘一民接过严家炎手里的通知,文件上对于“一民文学奖”在中文系引起的吧“比学赶超”的学习风潮非常看好,当然更重要的是“刘一民”这仨字儿。
文件里明确讲了刘一民在青年人心中具有较高的地位,通过一民文学奖,能够激励学生向刘一民看齐。
“这有什么好研究的,只要钱到位,就是全国也能做到啊!”刘一民将文件还给了严家炎。
“你这话是一语中的,这不就是钱不够嘛,需要从学校的教育预算里拨一部分出来。”
严家炎担心的是,这个奖学金普及到全校的话,会大大的稀释中文系学生获得的数量。
如果全校按照中文系这个比例的话,他没什么意见,就怕学校搞平均主义,减少了中文系的数量。
刘一民走到严家炎的办公室跟他研究了一下,让他在写报告的时候,直接表明学校学生的困难,增加全校贫困学生的获奖名额,名额往多了写。
校办看了报告,就算是讨价还价,双方也有商量的余地。实在不行,实行双轨制,中文系保持目前的数量不变。
要问为什么,刘一民在中文系是最大的原因,况且目前里面资金的一部分是中文系的钱。
从今年开始,一民学业奖学金的名额和奖金都增加了,名额从原先的除大四外每一级八人,增加到了每一级十二人,学业优秀奖和贫困奖各增加了五十块,分别为一百五十和一百三十块。
除此之外,全系每年评选出一位学业最优秀的学生,奖学金为两百元。一民学业奖学金每年的支出约五千块钱,要是按照此标准,推到全校,学校在奖学金方面的花费约二十万。
二十万还是每年,学校不见得会愿意拿这么多。
刘一民忽然说道:“我听人说部里面正在讨论改革人民助学金制度,设立专项的学业奖学金制度,我觉得可以将这个跟部里面的奖学金联系一下,让部里出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