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将都会知道你的名字,今年国家劳动模范的名单里也有你的名字。”老首长重重地握住邓老的手。
老首长走后,刘一民陪着邓老聊了一会儿,看他体力渐有不支,也准备离开。
临走之际,邓老说道:“一民,你的《青年夜话》栏目不错,要使年轻人对国家有信心,对未来有向往,心中有斗志。”
邓老的夫人徐鹿西接话道:“老邓想写一封给年轻人的信,可惜最近体力不好,还没写完。”
“邓老,不着急,您慢慢写。我到时候在栏目上,念给大家听。”刘一民俯下身子,轻声说道。
“好,我写好转交给你。”
刘一民将邓老的手轻轻地放在床边,笑着摆手离开了301医院。
文研所,刘一民正在准备下一届培训教师名单,不少学校都来信询问或者推荐他们所在学校的优秀青年教师。
人少了头疼,人多了也头疼。办公室不够,再多下去,住宿也要出问题。
中文系拿不出来办公室,刘一民准备问丁石荪要。刘一民给学校弄来了五十万美元,学校弄五间办公室不成问题吧?
闫真敲门走了进来:“所长,袁行霈教授准备在金陵大学召开一次新闻专业教材推广会议,这是会议预算,您看一下。”
刘一民接过文件,上面写着五千块钱。刘一民琢磨了一下上次自己到复旦开会所需的费用,当时花了三千左右。不过上次之所以是三千,因为和复旦、美国比较文学研究协会共同举办,三方平摊了成本。
“批了!告诉袁教授,注意点身体。”刘一民在文件下面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好!”闫真转身离开了办公室。
闫真刚走,门再次被敲响,刘一民眉头一皱,进来的却是汪阳。
“汪厂,你怎么来了?”刘一民起身邀请他坐下,亲自给他倒了一杯茶。
“所长,我也是文研所的一份子呐。”汪阳严肃地说道。
“行,我的汪大厂长。”
汪阳从皮包里掏出一份文件:“一民,你看,咱们文研所成功了。”
“什么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