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3+,利用其大离子半径和电子结构,钉扎晶格,稳定缺陷位点。
】
【谐振单元耦合效率不足解决方案:单元几何构型优化(采用非对称分形结构),单元间距调整(基于入射波长λ4共振原理重新计算分布)。
】
烛龙冰冷而精准的提示,如同无形的探针,穿透失败的迷雾,精准地指向问题的核心。
它庞大的维度信息库和近乎无限的推演能力,在无数次失败的关键节点上,为陈羽墨提供了那“灵光一闪”
背后的坚实支撑。
他将烛龙的提示,结合自己前的理解力,转化为团队成员能够理解、能够操作的具体实验方案。
失败,调整,再尝试。
再失败,再调整,再尝试……
时间在枯燥的循环中流逝。
实验室的灯光不分昼夜地亮着,映照着几张日益憔悴却眼神越来越亮的面孔。
终于——
一个看似毫不起眼的、约莫巴掌大小、泛着深沉哑光黑色泽的薄片,被小心翼翼地放置在电磁波暗室中央的测试平台上。
这是团队按照陈羽墨最终敲定的、融合了pld精确沉积、稀土元素晶格钉扎、非对称分形谐振单元阵列三大核心改进方案后,制备出的最新样品——“原型-12”
。
暗室厚重的吸波门缓缓关闭,隔绝了外界所有光线和杂波。
只有仪器启动的微弱嗡鸣和指示灯幽绿的光芒。
陈羽墨站在主控台前,沈青山紧挨着他,两人的呼吸都不由自主地放轻了。
李锐、赵清、张薇等人屏息凝神,目光死死锁住监控屏幕。
空气仿佛凝固了。
测试启动!
一束模拟特定波段雷达波的电磁能量,精准地照射在黑色薄片上。
屏幕上,实时刷新的反射率曲线图,如同一条沉默的河,在代表着理论极限的绿色虚线下方……极其平稳地延伸着!
没有剧烈的起伏!
没有刺眼的峰值!
从低频到高频,那条代表反射能量的曲线,低得惊人,平得可怕!
几乎完美地贴合着那条理论绿线!
紧接着,能量吸收转化效率的数据也开始跳动!
数字疯狂攀升,最终稳稳地停留在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高位!
“吸……吸收率……987?!”
张薇捂住嘴,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眼泪瞬间涌了出来。
“高频段……反射率低于-40db?!
我的天……”
李锐死死盯着屏幕,喃喃自语,仿佛看到了神迹。
赵清猛地一拳砸在旁边的控制台上,低吼了一声:“成了!
!
!”
吴峰和王海激动地抱在了一起。
沈青山教授没有动。
他仿佛被钉在了原地,佝偻的背脊挺得笔直,布满皱纹的手紧紧抓着主控台的边缘,指关节因为用力而白。
他死死地盯着那条几乎完美的曲线,眼镜片后,浑浊的老眼瞬间蒙上了一层厚重的水雾,嘴唇剧烈地颤抖着,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只有胸膛在剧烈地起伏,昭示着他内心翻江倒海般的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