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钱老,”
陈羽墨放下筷子,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笃定,“瓶颈或许在于架构。
有源相控阵(aesa)的核心优势,恰恰在于其每个独立的tr单元都能自主射和接收信号。”
钱伯钧抬起眼,锐利的目光紧紧盯着他。
“传统机械扫描需要转动整个天线,无源相控阵依赖单一射机通过移相器馈电给辐射单元,波束切换度和灵活性都受限于物理运动或移相器响应。”
陈羽墨语不快,但每个字都清晰有力,“而有源相控阵,将成千上万个微小的tr模块集成在阵面上。
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独立的‘微型雷达’。”
他拿起一根筷子,在桌面上虚点:“通过精确控制每个tr模块射信号的相位和幅度,可以在空间合成出任意指向、任意形状的波束。
没有机械转动,没有移相器的物理延迟。
波束的切换,本质上是电子扫描,度是光级的,理论上可以在微秒甚至纳秒量级内完成指向改变。”
钱伯钧的眼神越来越亮,身体微微前倾。
“至于瞬时功率,”
陈羽墨继续道,“每个tr模块独立工作,可以在需要时集中能量对一个方向进行高功率照射,同时其他方向维持低功率警戒或干扰压制。
这解决了单一射机功率分配的矛盾。
散热问题可以通过分布式散热设计和先进的封装材料解决。
集成度和成本,随着半导体工艺进步和规模化生产,是可以攻克的。”
他顿了顿,看着钱伯钧眼中燃起的火焰:“关键在于tr模块的小型化、高效率、低噪声以及……控制其相位幅度的数字波束形成(dbf)算法的实时性和抗干扰能力。
这需要芯片工艺、微波集成、软件算法的整体突破。”
钱伯钧猛地一拍桌子,餐盘都跳了一下,他毫不在意,眼中爆出惊人的光芒:“电子扫描!
空间功率合成!
多波束并行!
对啊!
我怎么钻了死胡同,只想着在移相器和馈电网络上优化!
这才是根本性的突破方向!”
他激动地站起身,在狭小的座位空间里踱了两步,嘴里飞快地念叨着“氮化镓(gan)tr模组”
、“硅基波束形成芯片”
、“自适应零点调零”
等术语。
“羽墨!”
他猛地停下,目光灼灼地看着陈羽墨,“你这一席话,醍醐灌顶!
思路完全打开了!
我这就回实验室,重新调整方案框架!”
他连餐盘都顾不上了,抓起旁边放着的笔记本就要走。
“钱老,饭……”
陈羽墨提醒道。
“不吃了!
思路比饭重要!”
钱伯钧头也不回,脚步生风地冲出了食堂,哪里还看得出半点之前的愁眉苦脸。
陈羽墨看着老人充满干劲的背影消失在门口,端起碗,慢慢喝了一口汤。
能帮钱老打开思路,解决“云龙”
的另一个关键瓶颈,也是此行的重要目标。
【烛龙核心:信息链路持续扫描中。
关联图谱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