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夜色如墨,沉沉地笼罩着翠湖苑。
陈羽墨书房厚重的窗帘隔绝了远处城市的流光,只余下书桌上那盏黄铜台灯,在深色木质桌面投下一圈温暖而专注的光晕。
空气里弥漫着旧书沉稳的木香和一种近乎凝固的、全神贯注的宁静。
他独自坐在宽大的书桌后,身体微微前倾。
台灯的光照亮了他线条清晰的下颌和紧抿的薄唇。
在他常人无法窥见的意识视野里,一幅由幽蓝与银白光芒交织的庞大思维导图正悬浮着,核心赫然是烛龙下达的三座巍峨“基石”
:精度、材料、工艺。
那些苛刻到近乎科幻的参数如同冰冷的星辰,散着遥远而迫近的光芒。
它们不是终点,而是必须先征服的、最基础的隘口。
“精度基石……”
陈羽墨的意念集中在思维导图的核心分支上,“眼睛和手必须足够‘稳’。”
钱老的身影瞬间浮现。
这位华科院电子所的总工,不仅是电子领域的泰斗,在精密传感和反馈控制系统的交叉领域更是人脉深厚、积累惊人。
由他坐镇,能迅汇聚起国内顶尖的测量与控制团队,解决“看得见”
和“控得住”
的问题。
陈羽墨的指尖在导图的“精密主轴轴承”
和“光栅尺反馈”
节点上重重一点。
明天必须联系钱老。
他的目光移向“热变形补偿”
和“床身结构”
。
光有钱老还不够。
机床是系统集成的艺术,需要能将理论完美转化为钢铁造物的顶级工程师。
一个名字跳入脑海——赵明远!
华国精密机械研究所的定海神针,以解决实际工程难题手段老辣、眼光毒辣着称。
爷爷陈振国和他有过几面之缘,评价颇高。
如果能请动这位“工程大师”
负责总体集成和落地,项目的推进度将不可同日而语。
陈羽墨立刻在导图的“团队架构”
下添加了“赵明远”
,标注最高优先级。
接着是“材料基石”
——那如同在钢铁丛林中寻找最纯净的水晶。
周老!
晶体生长和缺陷控制领域的绝对权威。
由他主持建立纯材料的理论体系和实验室级制备,是稳妥之选。
但工业化量产……陈羽墨眉头微蹙。
周老的强项在实验室突破,大规模生产的工艺稳定性和成本控制,是另一门学问。
他想起了沈青山教授前几日闲聊时提到的一位“奇人”
——张博文。
此人原是某重点材料所骨干,因执着追求极限纯度、理念过于前而显得“格格不入”
,最终离开体制,自建了一个小型特种材料工作室,专接高精尖的“私活”
。
业界口碑两极,但技术能力,尤其解决量产中“魔鬼细节”
的能力,据说极强。
这个人,值得冒险接触。
陈羽墨在导图的“材料量产工艺”
节点下添加了“张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