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羽墨没有片刻停歇,他坐回宽大的办公桌后,打开了桌面上加密通讯设备。
屏幕亮起,华科院生物工程研究院院长李院士那张熟悉而儒雅的面容出现在画面中,背景是他堆满书籍和资料的办公室。
李院士身边,还坐着几位核心团队成员,脸上都带着期待和严谨。
“羽墨,看到你气色不错,我们就放心了。”
李院士率先开口,语气温和而带着关切,“西北那边条件艰苦,身体是第一位的。”
“谢谢李老关心,我很好。”
陈羽墨微微颔致意,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了正题,“《生命科学基石工程》的最终版修订,进行得如何了?”
提到这个倾注了双方巨大心血的工程,李院士的神情立刻变得严肃而专注:“我们团队结合你之前提供的核心理论框架和关键原理阐述,已经完成了最终的统稿、精校和知识体系梳理。
重点确保了其逻辑的自洽性、知识的前沿性,以及最重要的——与现有高等教育体系的阶梯式衔接可行性。”
他示意了一下,旁边一位研究员立刻将一份厚厚的电子文档传输了过来。
“我们重新梳理了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因编辑、蛋白质工程、神经科学等核心模块的叙述逻辑和知识深度,着重强化了基础原理的普适性和启性。”
李院士详细地介绍着,“同时,按照你的要求,增加了大量引导性思考题和开放性研究课题设计,旨在激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探索能力,而非填鸭式灌输。”
屏幕上同步展示着修订后的教材目录和部分样章。
文字严谨流畅,图表清晰精准,将烛龙信息库中那些越时代的一级文明生命科学知识,巧妙地“翻译”
成了符合当前华夏教育体系认知水平和工业验证能力的“基石”
。
“非常好。”
陈羽墨快浏览着关键修订点,眼中流露出赞许,
“李老和团队的辛苦付出,意义重大。
这份教材,是未来生物科技腾飞的真正根基。
它的目标,不是培养几个顶尖科学家,而是重塑整个民族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和探索能力。”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最终版,我同意定稿。
请尽快完成最后的排版,按计划,在明年秋季,从19届大一开始正式普及。”
“太好了!”
李院士和他身边的团队成员脸上都露出了如释重负又充满成就感的笑容,“我们保证按时高质量完成!
为华夏的未来,播下这颗种子!”
通讯结束,屏幕暗了下去。
办公室再次只剩下陈羽墨一人。
他靠在椅背上,闭上眼。
意识中,烛龙那浩瀚的信息维度空间无声流转,材料学的湍流与生命科学的星河交相辉映。
常温导的合成路径正在隔壁实验室紧张推进,《生命科学基石工程》的教材也即将化作万千学子手中的明灯。
戈壁滩上,夕阳正缓缓沉入遥远的地平线,将无垠的荒原染成一片壮丽的金红。
黑暗即将降临,但龙渊基地的灯火,却如同扎根于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倔强星火,愈璀璨明亮。
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