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的灯光,在庐州翠湖苑的冬夜里,成了别墅最晚熄灭的一盏。
时间仿佛在陈羽墨伏案的背影和键盘连绵不绝的敲击声中加流淌。
宽大的红木书桌上,早已不复往日的整洁。
原本整齐码放的教材大纲文稿被小心翼翼地挪到了一角。
取而代之的,是堆积如山的、印着复杂工程图纸和密密麻麻推导公式的a4纸,以及连接着基地算中心、屏幕不断刷新着海量数据流的数台高性能终端。
烛龙开放的那片关于“南天门”
完整体系的维度信息库,其浩瀚与精密程度远陈羽墨最初的想象。
这绝非他记忆中前世那个概念性的框架,而是一个庞大到令人窒息、细节繁复到极致的星际堡垒建造蓝图!
意识沉浸在那片信息的海洋中,他如同一个孤独而高效的“翻译官”
与“架构师”
。
烛龙提供的是一级文明理论框架下的“理想解”
,而他需要做的,是将这些越时代的“理想解”
,一步步拆解、转化到当前华夏的工业基础、材料工艺水平、乃至工人和技术人员的认知与操作能力边界之内。
这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充满创造性和挑战性的“降维适配”
。
每一份图纸,都需要他反复推演结构强度、热应力分布、电磁兼容性、动力系统与力场驱动的能量耦合效率…每一个核心子系统。
每一个难点,烛龙都提供了基于一级文明理论的“钥匙”
,但这把钥匙需要他亲手打磨成符合当前地球科技“锁芯”
的形状。
他需要在浩如烟海的数据中,精准定位出那些可以暂时“妥协”
以换取工程可行性的节点,又要在哪些关键性能上必须寸步不让、寻求替代路径或集中力量攻关。
上万张图纸?那仅仅是一个开始。
与之配套的材料性能数据库、工艺流程规范、测试验证方案、质量控制标准…每一项都是一个庞大的子工程。
康康似乎也习惯了主人这几天的“异常”
。
它不再试图跳上书桌捣乱,而是换了个更舒服的姿势,直接趴在了书房门口厚厚的地毯上,巨大的身体像一尊忠实的门神,琥珀色的大眼睛半眯着,尾巴偶尔慵懒地扫一下地面,出轻微的沙沙声。
只有当夜深人静,陈羽墨因长时间精神高度集中而略显疲惫地揉着眉心时,它才会悄无声息地踱步过来,用毛茸茸的大脑袋蹭蹭他的小腿,喉咙里出低沉的、安慰般的咕噜声。
时间在笔尖与键盘的沙沙声中,在屏幕数据的无声流淌中,悄然来到了2018年的最后一天。
傍晚时分,陈羽墨才终于从那份关于“鸾鸟”
平台主龙骨复合材料应力分布优化方案的推导中抬起头。
他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脖颈,望向窗外。
暮色四合,翠湖苑家家户户亮起了温暖的灯火,空气中似乎也弥漫开了年夜饭的香气和节日的暖意。
他深吸一口气,将屏幕上复杂的应力云图保存关闭,整理好散乱的文件,锁进特制的加密文件柜。
然后站起身,走到门口,弯腰揉了揉康康厚实的颈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