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继续说道,
“针对第一轮筛选出的顶尖苗子,进行综合评估。
形式可以是专家组面试、开放式课题研究答辩、或者特定情境下的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实战。
重点考察他们的创新思维、批判精神、抗压能力、沟通表达以及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
这一轮,是精雕细琢,确认其是否具备成为未来‘战略科学家’的潜质。”
他环视众人:“我们需要的,是能在未来看懂并展前沿科学知识、能独立开辟新领域的天才。
他们最核心的特质,在基础逻辑、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底层能力上,第一轮笔试足以将其甄别出来。
后续的‘专业深度’,进了科学院,有的是时间和资源去培养和深挖。
反复的考核,只会消磨他们的锐气和时间。”
李院长眼中露出赞同的光芒:“羽墨说的切中要害。
顶级科研,思维方式和底层能力比现有的知识储备更重要。
两轮制,简洁高效,直指核心。”
徐道叶部长思考片刻,也缓缓点头:“陈院长的思路…确实更符合‘菁英计划’选拔顶尖战略人才的定位。
是我考虑得有些常规化了。
同意,就按两轮制执行。”
杨明哲部长见科技部这边点了头,也立刻跟进:“好!
两轮制方案原则通过。
那么,当务之急,就是尽快确定第一轮笔试的考纲范围和命题原则!”
他看向陈羽墨和李院长,“陈院士,李院长,这核心的命题工作,恐怕非江南科学院和华科院的顶尖专家团队莫属了。
题目既要达到您说的‘难、活、深’,又要确保公平公正,经得起推敲。”
“这是自然。”
陈羽墨点头,
“考纲范围和核心能力考核方向,我会亲自牵头组织相关领域的院士和顶尖教授,在一周内拿出详细方案,并附上样题说明。”
杨明哲松了口气,补充道:“方案确定后,教育部会第一时间通过官方渠道向社会公布,给学生们留出足够的复习准备时间。
虽然题目会纲、会难,但考核的方向和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必须明确告知,不能让学生们摸黑乱撞。”
“杨部长考虑周全。”
陈羽墨表示赞同,“公布考纲和样题,也能引导学生们从死记硬背转向对思维能力的重视和训练,这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引导。”
“好!”
杨明哲一锤定音,“那就这么定了!
徐部长,教育部这边负责协调全国考场、考务组织和安全保密;科技部这边在专家资源上给予江南科学院和华科院全力支持;陈院长、李老,核心的命题和考纲制定,就辛苦你们了!
争取在正月内,把考纲和样题公布出去!”
“没问题!”
“保证完成任务!”
“全力配合!”
简洁高效的会议在明确的分工和共识中结束。
没有冗长的争论,没有繁复的程序,在陈羽墨清晰的目标导向和一针见血的思路下,关于“菁英计划”
选拔方式的决策,如同出鞘的利剑,干脆利落地斩开了纷繁的枝节,直指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