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来道贺,有的真心欢喜,有的暗含嫉妒。
王成的两个兄弟,也拿了家里养的鸡鸭过来,说要杀了煮,一来祭拜祖先,二来,也算给兄长庆贺一番。
王成与刘姥姥商议后,自己以后去镇上当差,家里农田多,只剩下刘姥姥和妻子,也种不完,索性暂时交给两位兄弟种,每年给几成粮食就行了。
…………
嫁入郑家,刚开始,迎春的日子还是很舒适的。
郑大人不管家事,为人睿智且宽厚。
郑夫人也是名门世家出身,知书识礼,后院的事,交给迎春之后,就不再过问太多了。
郑道泉本来一子一女,儿子英年早逝,女儿也出嫁多年了。
有一个人,不得不提,是郑道泉的侄子,也就是郑玄的堂叔郑才。
当年郑玄的父亲,在边镇为官,蒙古人袭城,城破夫妻俩以身许国。
父母去世那一年,郑玄才五岁。
郑道泉老家的兄弟,知道了之后,派小儿子郑才,千里迢迢赶来京城,说是留在郑道泉身边伺候。
在郑府,郑才是负责郑家的田产与铺面的买卖,郑才的媳妇,之前是协助郑夫人管理后院的。
迎春来了之后,郑才媳妇托大,并未来见迎春,自持是长辈,要等迎春过去给她问好。
没想到,迎春没去给她请安,郑才媳妇觉得丢了面子。
迎春与郑玄回门贾家,再回郑家,就开始感觉到有些不对劲了。
郑家的宗族本家,是福建人,可是郑道泉的爷爷这一支去了四川为官,在四川居住,经历了两代人,直到郑道泉,才进京为官。
所以,郑家人的饮食口味,是能吃辣的,偏重油重盐,菜肴香味重。
迎春有些吃不惯,回门第二日,才打发司棋去后厨,吩咐一声,让厨娘做迎春的菜,不用下辛辣之物了。
没想到,厨房管事嬷嬷张氏,笑着回道:“司棋姑娘,可真不巧了,菜肴已经煮了,您来迟了,真不好意思了,晚餐需要的话,再调整吧,你看可好?”
司棋愣了一下,厨房这么多菜,迎春作为少奶奶,你不能重新再做一份吗?
初来乍到,迎春叮嘱过,小心行事,司棋才忍着气,回到院子,原原本本告诉迎春。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