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
只是此举牵涉太广,要触动无数匠坊、官吏固有的习惯和利益,其中阻力可想而知。他本人亦不愿多事,只求安稳度过任期。
“叶侍郎雄心,老夫佩服。”老监正斟酌着词句,“然,此事体大,非将作监一衙所能决断。需上报工部,乃至陛下圣裁。且制作如此多标准量具,所费不赀,户部那边……”
“监正大人,”叶明直视着他的眼睛,缓缓道,“北疆将士,正用着这些‘制式不一’的军械,与狄人浴血厮杀。”
“每一年,因军械质量问题导致的非战斗减员,并非小数。其所费,又岂是银钱可以衡量?若因惧难、惜费而固步自封,我等食君之禄,扪心自问,可对得起边关将士,可对得起陛下信任?”
这番话,叶明说得并不激昂,却字字沉重,敲在老监正心上。他可以不惧叶明,却不能不顾及边关将士和皇帝的态度。尤其叶明如今圣眷正隆,又握着京西武库那确凿的证据。
见老监正神色动摇,叶明退了一步,提出一个折中方案:“监正大人,标准推行,确非一日之功。叶某亦不强求立刻全面更张。不若如此,先将作监与格物院合作,选定一两种消耗最大、制式最乱的军械,如这弩箭,依新标准进行试制。”
“由将作监选定一两家可靠的官坊,格物院提供标准图纸与量具,并派匠师指导。待试制成功,比较其与旧制之优劣,再行定夺,如何?”
这个“试点”方案,既给了将作监缓冲余地,也堵住了他继续推诿的借口。
老监正沉吟良久,知道再无法拒绝,只得叹了口气,拱手道:“叶侍郎思虑周详,老夫……便依侍郎所言,先行试点。只是,这所需银钱……”
“首批试制及标准量具制作费用,可由格物院一力承担。”叶明果断道,“若证实有效,再请朝廷拨付不迟。”
事情就此定下。离开将作监时,随行的格物院匠师低声对叶明道:“三少爷,那老监正看似应下,只怕底下执行起来,还会多有掣肘。”
叶明望着将作监那略显陈旧的匾额,淡然道:“无妨。只要开了这个口子,将标准的种子埋下去,便由不得他们再完全回到老路。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次试点,做得无可挑剔,让所有质疑者,在事实面前无话可说。”
源清则流洁。叶明知道,整顿武库只是治标,统一生产标准才是治本。这场关乎帝国武力根基的变革,终于触及了最核心的领域——生产的标准化。
前路必然荆棘遍布,但他手持“格物”的标尺,已然踏出了最坚定的一步。接下来,便是用无可辩驳的优质弩箭,来证明这条路的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