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城内,各种匠作铺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木工、铁匠、织工、甚至制作胭脂水粉的作坊,都透着一股蓬勃的朝气。
对于边境贸易,叶明坚守诚信。答应黑鹰部和雪狐部的定金,足额准时以黄金支付。
当巴尔虎和卓力格图收到黄澄澄的金币时,最后一丝疑虑也烟消云散。试点合作顺利展开,安阳派去的工匠帮助黑鹰部搭建起了简易的水力破碎机,铁矿开采效率大增;
雪狐部的皮草在安阳工坊加工后,价值翻了几番,让卓力格图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利润前景。
经济的活跃,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城内的街道被拓宽,铺上了青石板;新的居民区规划整齐,泥坯房渐渐被砖瓦房取代;
学堂里传来了更多孩童的读书声;就连以往常见的乞丐流民,也因遍地的工作机会而大大减少。
这一日,叶明在顾慎的陪同下,巡视新落成的“安阳百工坊”区。看着炉火熊熊的铁匠铺、机杼声声的织布坊、香气四溢的酿酒坊,还有那些穿着崭新工装、脸上带着自豪笑容的工匠们。
顾慎忍不住感慨:“叶兄,说真的,有时候我觉得,看你治理地方,比跟我父王打仗还有意思。这日子,是真的一天比一天有奔头了!”
叶明笑了笑,指着不远处一群正在测量土地的人:“那边,我打算划出一片地,建一个更大的‘格物院’,不仅教算学、教记账,还要请最好的工匠,研究水车、风车、改良农具、甚至……看看能不能把这煤炭,用得更好。”
“格物院?”顾慎好奇。
“嗯,格物致知。探究万物之理,方能更好地利用万物,造福百姓。”
叶明目光深远。
他知道,单靠现有的技术积累是不够的,必须鼓励创新,才能让这股发展的势头持续下去。
当然,叶明并未完全忘记暗处的威胁。
他定期听取其其格(伤势已大好)关于边境动向的汇报,叮嘱顾慎保持军备。
但他不再让这些事占据主导,而是将主要精力倾注在眼前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
种田、兴业、富民——这才是安阳的根基,也是应对一切风浪最坚实的底气。
黑石崖的煤矿成了安阳府新的希望之火。
然而,将深埋地下的“瘟石”变为家家户户灶膛里的实惠,还需越过几道坎。
最大的难题,便是寻常百姓家那不适应煤炭的旧灶台,以及煤炭燃烧初期那股呛人的煤烟。
叶明深知,一项新技术若不能便民,终是空中楼阁。他再次扎进了工匠群中,这次的目标是——改良炉灶。
府衙后院临时搭起的工棚里,炉火终日不熄。叶明并非闭门造车,他请来了几位城中经验最丰富的泥瓦匠和铁匠,其中就有以砌灶手艺闻名的老匠头“陈一手”。
“陈师傅,您看,这煤块要烧得旺,烟要少,关键得让空气流通顺畅,还得让火力集中。”
叶明拿着一根木炭,在地上画着草图,“我想着,能不能把灶膛砌成这般,、拐个弯,让烟尘多沉淀些。”
陈一手眯着眼,捋着花白的胡子,盯着地上的图样看了半晌,又拿起一块煤石掂量着:“大人说的在理。这黑石头的性子是比柴火烈,旧灶膛是容不下它。通风口要开得